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1910-1911一百年前东北鼠疫【优秀范文】

时间:2022-05-21 15:05:0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1910-1911一百年前东北鼠疫【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1910-1911一百年前东北鼠疫【优秀范文】

1910-1911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3篇

第一篇: 1910-1911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宿舍环境比美国一百年前还要差?

暑假到来,同学们也大都从学校的宿舍回到了家里。

和家里的宽敞卧室,自己的床,自己的写字台,书架的待遇相比,你在学校的住宿条件是不是显得像是一场噩梦呢?

中国大学的住宿环境到底怎么样?

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下面这张表是全国部分大学的住宿条件统计,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985和211院校,数据截止至2016年年初,所以其中部分学校的情况可能和现实有些冲突。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

从这张表里,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大学的学生宿舍以四人间为主,少部分是六人间,极少数还存在八人间甚至十人间的情况(中国地质大学亮了)。

而独卫,热水,空调,淋浴这些维持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参差不齐,全都能够具备的学生宿舍只占极少数,总的来说南方学校好于北方,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好于西部高校。

那么,中国的大学宿舍环境,大概处于全世界的什么水平呢? 笔者正好找到了一批美国大学的老照片,由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档案馆提供,记录了该校110多年以来学生宿舍的环境变迁。

1898年的女生宿舍,两人间被打扮的温馨而舒适

1927年的学校宿舍广告里已注明安装有自来热水、电话和熨斗。,以及每个人独立的柜子和书桌。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学生宿舍,可以看出增加了不少现代家具和电器

70年代的学生宿舍已经有自己的娱乐室了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大学宿舍,每个学生也能有一个独立的桌子,能够用来看书,有自己独立的床铺,有部分公用的社交和娱乐空间。

实际上,中国的大学宿舍条件之恶劣,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别说和英美日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比,就连不少非洲大学的学生住宿条件都要比中国好很多。

正因为如此,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唯一全国几乎所有主要大学,都为学校里的外国留学生建立条件远远好于本国学生的专门宿舍的国家。

学校建立留学生宿舍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视同仁,那恐怕连非洲学生都不愿来。没有留学生怎么自称国际一流呢? 在不同的学校这样的“特权宿舍”的名目不一,有的叫做国际交流中心,有的直接就叫留学生宿舍,但条件基本都是国内学生想都不敢想的单间或双人间。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有能力向留学生提供这样的住宿条件,而不能向本国学生提供呢? 如果按照官方的解释,是因为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的话,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比美国一百多年之前要高吧,比肯尼亚,乌干达,巴基斯坦这样的非洲国家要高吧,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的住宿环境还比不上学校里的黑人和阿拉伯留学生呢? 下面两张图片,上图为北大留学生宿舍的照片,下图为北大女生宿舍的住宿条件。如果是因为某些网友说的房价地价太贵的原因,为什么寸土寸金的香港,大学生的住宿条件也比内地大学好很多呢?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宿舍,虽然紧凑,但生活应有的元素一样不差。

大学要么没钱要么有钱也不愿投入

说起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的同学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不同大学的财政状况有天壤之别,换句话说就是富的撑死,穷的饿死。

国内大多数比较穷的大学迟迟不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钱。

我当年的母校山东建筑大学就是这样,为了建设东外环校区,不仅把原来在市内的校区地皮全卖了,还欠了银行好几个亿的债务,每年的收入支出相抵,勉强只够还个利息,至于本金,可能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还。

学校为了省钱,什么都抠到了极点。在我在建大读书的四年里,就至少出现过两次因为克扣老师工资和课时费不给,导致部分老师集体罢课的事件。

能逼得一群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打算在食堂门口广场上举牌静坐,讨要自己应得的劳动收入,这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而我们的住宿条件也和学校的财政状况完全相称。八人间没空调,宿舍拥挤不堪,大概就是下面这张图片的样子:
而我们当年宿舍的环境,比这个还要脏乱差几倍,想想在这里度过四年,你就会明白为啥我会对母校有如此深刻的怨念了。

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高校的总负债达到2634.98亿元,而这个数字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5000-6000亿元的规模。像吉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这样欠银行二三十个亿的学校也大有人在。

这些大学连维持正常运营都已经非常困难,当然不会有钱去增建学生宿舍。中国不少大学实质上早就破产,搞的就是借新贷还旧贷的把戏。

对于连教师正常工资发放都很难保证的地方高校,说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可能显得像是“何不食肉糜”的铺张浪费,但为什么那些明明手里每年就有几十上百亿国家拨款的重点高校,明明并不差钱却同学的住宿环境也并没好到哪去呢? 这就涉及到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的问题了,中国高校的财政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用途的支出必须单独计划单独核算单独支出。即使科研经费用不完,也决不允许挪用科研经费去建学生宿舍。

而且申报费用批准划拨下来之后要专款专用,新建的费用只能用来新建部分,修缮只能用来修缮,每项年度费用使用情况必须有详细的付款凭证,包括结算报告、相关费用发票等。

且年底到来之前进行完本年度的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工程结束不能挪用占用。而且每一项新增国有资产都要有记录,并描述购买日期和使用年限。想建一座新的宿舍楼,学校必须证明原来的旧楼达到了当初设定的使用年限,或者确实无法使用,或者说现有宿舍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学生人数居住,跑无数个部门盖无数章,说无数好话送无数的礼才能办妥。

特别是不少高校牵涉多方共建(比如哈工大就是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想要建一座新宿舍楼,就需要找好几家“婆婆”,一个个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搞定。

学校本来就并没有多少动力去推动这件事,再遇到这样变态难度的阻力,除非你能像汕头大学那样,抱到像李嘉诚那样又黑又粗又多毛的大腿,否则大都死了这份心。

总之,中国的大学住宿条件如此之差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在现有体制下,基本没有可能短期得到解决。

我们从来就没想清楚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越是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难以着手的问题,如果你把目光从细枝末节里抽离出来,看向问题的本质的话,就越能找到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根源。

中国大学宿舍条件问题也是如此。在大学长期忽视学生宿舍建设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本质的偏差。

美国的大学之所以在一百多年前就提供给大学生不错的住宿环境,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很明确:我们的学生将来应该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应该有自己的书桌可以进行阅读,有自己的床铺而不用和其他学生一起挤大通铺;
有选择室友的权利以免互相影响。

只要你不是自愿参加军队,为了保卫祖国而自愿放弃这样的权利,或者因为违反法律被强行剥夺了这样的权利,拥有这样基本有尊严的生活环境的权利,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宿舍完全是就是按照军营,以及监狱的模式设计的,根本就没考虑,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隐私,由自己选择和谁住在一起的权利,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按照我们从苏联那里学来的一套,大学生应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应该让他们住工棚吃食堂,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开支,更是为了提醒他们不忘本。

所以,除非你将来是要参军,或者学土木之类专业要下工地住工棚,或者犯了法进了监狱,否则大学四年应该就是你这辈子住的最差的一段时间了。

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制度赋予大学生的这种身份定位早就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消解的一干二净,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大学教育者要么不清楚,要么清楚了也不敢说自己的学校应该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大学生,就应该是社会中产的一部分,只有中产阶级才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改变社会的勇气。

而现在中国大部分大学里的现实则是:
居住条件民工化:不少大学的宿舍条件还不如富士康的民工宿舍;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精神状态屌丝化:没有自己的居住空间,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学生的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相互影响,谁都过不舒坦。

最终是大家在宿舍里养不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被舍友带的打游戏打到半夜一两点;
连按时作息都没法实现,跟不用提健康的学习方式;
没有健康的性生活,靠着AV片和意淫虚度了青春最宝贵的四年时光;

学习过程糊弄化,屌丝的生活环境带来屌丝的生活状态,屌丝的生活状态带来屌丝的学习态度。

认真教课认真评判的老师和努力学习的同学成了异类,大部分大学生都放弃了自我修养,早早就论了堆。

经常有人想不通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成了这副样子,实际上道理非常简单,你把大学生关在狗窝里喂猪食,同时还让我们养成独立的人格思辨,做精神上的贵族,你咋不上天呢? 想破除中国大学生从生活方式到精神状态的屌丝化趋势,就应该从让学生住的不像屌丝开始。

● ●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第二篇: 1910-1911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

一百年前的领导干部

作者:柴静-

看了胡劲草的纪录片才知道,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与一个人关系巨大。

1928年,他们选了3月21日结婚,选这个日子,因为是宋代建筑大匠李诫墓碑上刻上的日期。

惭愧,我只知鲁班,不知李诫。

李诫的书《营造法式》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们的,信中写“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这本书影响梁林终生。

像我这样对建筑无所知,对梁林往事只知八卦,模模糊糊猜—–营造学社?这是清华大学或者东北大学的吧?

看纪录片才知道,这一研究完全是个私人机构。

创办人就是梁启超信中说的赠书者“朱桂辛”—–朱启钤。李诫的书失传多年,也是由他发掘。

我没太留意,以为也是象梁启超一样的知识分子。再看他的照片,穿长袍,一副老实样子,眼睛下面挂着大眼袋,看上去是一个土气的老头儿。

纪录片中说,这人是当时的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国务总理。

咦?领导干部?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朱启钤是个好玩的人。

他这人,用曹聚仁的话说,“会做官”,一辈子,从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一个都没耽误。

他的外祖父是汉学大师的弟子,他旧学很好,母亲常把一些宋锦碎片缀合成荷包,祖父书画的包头用的是《红楼梦》里写过的寸金寸丝的缂丝,他后来对艺术的感情,一直有童年的这一缕缠绵。

他在湖南长大,正赶上清末铁锈的大门被嘎嘎推开,天风海雨,交织而来,湖南又是晚清牛人迸溅的地方。就算是官僚,象巡抚陈宝箴和学政江标,也气象开阔。江标当主考,出的试题的题目都是《英人有公保二党,中国将来是否有此气象说》,《论自来改政之不易》《古今仪器考》……

小朱同学正年青,不愤青才怪,“往来吴会,颇复与其邦贤士大夫游,益愤切,喜改革说”。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被绞杀,他在长沙仍然和章士钊“私购禁书,交相传习,意气未稍衰。”

但朱不是文人,他没参加科举,二十二岁从地方上的工程小官做起,一路干活干起来的,走的是经世致用的路子。

1905年,他在晚清创办了“京师警察”制度,当时的警察什么都得管,安全,交通,消防,卫生,社保,救济……曹聚仁写过“我们如今看来,警察算得什么?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也只有年轻有胆识敢作敢为的敢去推行。”

比如,你动一盏灯试试。

北京的晚上一直乌漆麻黑,朱启钤想在北京街上装路灯,京师某御史以自家数世夜不燃灯为由,向皇帝弹劾控诉他。

曹聚仁说,“朱启钤还在外城大栅栏推行过单行道制,而敢违犯这规矩的乃是肃王善誉的福晋,他们有勇气判罚那福晋银元十元,真是冒犯权威,居然使肃王听了折服,这才施行得很顺利。”

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国,有什么公共生活可言?但朱老师才三十出头,决心动它一动。

袁氏当国,1913年,朱启钤当了内务总长。中国的城市化是被资本的力量拱出来的,京奉京汉两条铁路一路修到了前门,两边商铺杂立,首都第一次出现拥堵。

最堵的点就在正阳门,要想治堵,就得在这么个门上动土开洞,这是个扎手的事儿,而且政府说了,修路啊?挺好,但我没钱。

朱找到铁路,说,你看这也是为你们好,你们出钱吧,出了钱,回头旧城的土你们还可以拉走垫路,留下点给我种草种花就成,就这样,他把清理的费用都省下来了。

他把正阳门两侧打开两个大洞,东进西出,又打通府右街、南长街与北长街、南池子与北池子,开通长安街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

当时的美国公使芮恩施评价他,“作为一个建设者,他成了北京的奥斯曼男爵”

奥斯曼是法国塞纳省行政长官,对巴黎有过大规模市政改革,建设新的给水和沟渠系统,建设新的宽广的林荫道,开辟公园。

不过我觉得这个比喻背后还隐隐有一层意思,是指朱启钤和奥斯曼都受到了先担任总统后又称帝的独裁者的支持。

1928 年,梁思成林徽因搭火车回北京。“车顶上坐满了搭霸王车的旅客……就这样到了北京,一个鼻孔里是晚香玉的味道,另一个鼻孔里是粪臭……”

这不奇怪,1900年的时候,仲芳在《庚子纪事》里写“近来各界洋人,不许人在街巷出大小恭,泼倒净桶……然俱建茅厕,尚称方便……偶有在街上出恭,一经洋人撞见,百般毒打,受此凌辱者,不可计数”

中国城市最初公共卫生,居然是这么开始的,看了让人心里说不出滋味。

一直到了民国,公共厕所是什么样子?徐城北写过—-当时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戏园子的右侧,有一个非常大的露天尿池子,无论观众还是演员,一旦感到“内急”,都立刻跑向那里,撩开裤子就向其中“直射水龙”。

朱启钤当内务总长的时候兼京师市政督办,整理北京街市沟渠,把那些“水道湮垢,民居昏垫,阛阓殷填,成苦不便,”的地方,为之“辟城门,开驰道,濬陂阪池,治积潦,尘壤壅户者除之,败垣侵路者削之,经界既正,百堵皆兴。”

中国的城市从来没有过行道树,朱启钤第一次在北京道路两旁种上槐树,沿护城河栽上杨柳,这才有了今天的秋黄冬白春绿,以及盛夏时我们头顶的浓荫。

北京的第一座公园也是朱启钤开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这里原是皇家祭祀的社稷坛,清帝退了位,没人管,坛里榛莽丛生,蛇鼠为患。

朱启钤说想盖个公园,北洋政府说行,你干吧,但我还是没钱。

他就自己个人干,先捐出一千元,成立一个董事会,对外募捐,说北京一向是首善之都,但“向无公共之园林,堪备四民之游息”。不到半年筹了四万多元,捐的最多的徐世昌,黎元洪,杨度,和他自己,就这么修成了。

朱启钤又出面与清宫交涉,在公园与故宫之间开了扇门,把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辟为展室,展出皇家珍宝,起名“文物陈列所”。

这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1915年,他四十三岁,支持袁世凯称帝,还是大典筹备处处长。

这事之后他被通缉。咒骂的当然很多,梁思成后来决断要不要跟他合作,有过踌躇,就有这个因素。也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当时也是无奈,必须拥袁来保全自己,还有说他被挟持之类。

他终身没提这事,没辩解没忏悔,晚年在自己的年谱上写过一字,说项城“知”我。这大概算是芮恩施说的“骨子里他是完全中国式的人物”。

后来因为“其才尚可用”,他很快被赦免,还被特派南北议和总代表,谈判破裂了,但路过南京时,在藏书家陶湘那里淘到《营造法式》,这才见到最为完备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记载。

中国古代汉语中,一切土木工程都叫“营造”,这书是中国法典式的建筑手册

写书的李诫生在北宋,北宋的建筑正是颠峰。李诫的纪录“上可以溯秦汉,下可以视近代”,象一个剖面,能看到什么是进化。什么是退步。什么为固有,什么是输入。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史的演进,“移身换形,跃然可见”。

但古人的用语,句读千年之下已经难看明白,朱启钤发起“营造学社”,研究这本书,一开始地点就在他家中,牌子也没挂,几张桌,请了几位国学家,但老头儿们懂古字儿,却不懂建筑,

很看不明白。

当时在美国读建筑系的梁思成也看不懂这书“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着,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一般人到这儿就停下了,行吧,这么复杂的事,传之后世,让将来的人研究去就得了。但徐世昌对朱启钤有个评价,叫“事必果干”。这个人有口倔强之气,他的书房叫“一息斋”,来自朱熹的话“一息尚存,不容稍懈”。

费慰梅说营造学社最初是“有钱人业余爱好的副产品”,用词轻慢了点儿,朱确实会挣钱,在南北议和失败后,退出政治从商。他娶的是曾国藩后人之女,10岁才随父亲从巴黎回国,岳父对朱最大的影响是“西人以制造致富”,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朱开银行,煤矿,是第一代中国的实业家,但如果只是失意政客的赏玩,走不了那么远,学者王世襄曾经受朱启钤的交付,注释中国唯一的漆工着作《髹漆录》,他说过“可惜现在的人对朱知道的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从学术来说他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的学术精英,看了名单让人感慨,一个私人组织可以达到这样的规模——-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美籍有瞿孟生、温德、费慰梅。德籍艾克、鲍希曼。日本学者有松崎、桥川、荒木。

这是1929年。

朱说“全人类之学术。非吾一民族所私有。吾东邻之友。幸为我保存古代文物。并与吾人工作方向相同。吾西邻之友。贻我以科学方法。且时以其新解。予我以策励”

这胸襟。抱负也够浩荡的,“凡彩绘、雕塑、染织、檬漆、铸冶、传值、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民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远绍者”

所以不叫建筑学社,叫“中国营造学社”。

有这样的愿望,就非得有大的视野不可,“于全部文化史之必须作一鸟瞰也。”

当时朱启钤五十七岁,雄心勃勃。

他邀请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一大任务就是这本《营造法式》的研究。

梁受西学训练,知道要读懂这本《营造法式》,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这是最笨拙,最花钱,最费力的办法,朱启钤说“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营造学社就此开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田野调查。

一切都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目的地一般都在很偏远的深山荒野,晚上冷了要把报纸盖在被子上取暖。常常“暴雨骤至,下马步行,身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安全也不能保证,学社成员曾被扣押。朱启钤私人给各地官员写信,要他们护卫照顾这些“柔弱书生”。

几千年的建筑,没人知道是哪个朝代,没数字没图片没纪录,莫宗江说他们找到应县木塔后,“九层重叠,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一个斗拱的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拱都测完了。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

这个攀爬让人想起林徽音说她十七岁那年,初认识梁思成时,两人逛太庙,少女矜持地低着头往前,结果一抬头,梁不见了,再一看,已经趴在树上望她笑。

只不过这时已经没有浪漫之感,梁思成说“狂风暴雨,雷电交作。我们正在最上层梁架上,不由得不感到自身的危险。”

林徽因当时已有肺结核,但艰苦考察中的记述却是近乎天真的狂喜之情,“在草丛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只手一个微笑,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我乐时就高兴的笑,笑声一直散到对河对山,说不定哪一个林子,哪一个村落里去!”

那时已经是1937年,喜悦里带着避不开的忧患,梁思成写:“这几天之中,一面拼命赶着测量,在转输藏平梁叉手之间,或摩尼殿替木襟间之下,手按着两三寸厚几十年的种绩尘,量着材梁,一面心里惦记着泺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结果是详细之中仍是遗漏……”

在山西他们确证了中国仍存有最古老的唐代佛光寺,夕阳西下,人都浸在满天红霞里,他们坐在寺院里,把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等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

工作完,看旧报纸,他们才知道芦沟桥抗战的消息——战争爆发已经5天了。

梁林决定全家离京,朱启钤年老体迈,不堪跋涉,另外他有一层更深的虑患,他对乐达义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别的都不担心,就担心北平这座古城。北平就像一个珠宝店,处处是宝。如今仗打大了,炮弹、炸弹落在这儿,很容易就毁了文物古迹,而且无可挽回“

他说从历史上看,历代宫室,都难逃500年一轮回的大劫之灾,而传统木结构经不起火焚、雷击。圆明园的石结构也逃不过兵火之灾。

他要守住这老城。

即使这座城烧光了,他也要把它原样再建起来,他对当时北平最好的建筑师张鎛说“应对北平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做现场精确实测,留下真迹图卷:否则难免遭日寇蹂躏或反攻时的兵燹之灾。”

张鎛用了3年半的时间,完成这份工作。

这时的梁林正在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两间房子低矮潮冷,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蛇鼠出没,床上常是臭虫,没有自来水和电灯。

吴良镛在那里见到梁思成,“他当时40多岁,因患有脊椎组织硬化症,他身背铁马甲。何况重庆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受不了,他还要俯案作图,其难受程度可想而知,他把下巴顶在花瓶口上,笑称如此,线可以画得更直,实际上是找个支点,借以支撑头部的重量。”

林的病情加重,已经不能起床,女儿说她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但她担纲复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没有铅字,就用“石板印刷”,没有装订机,就和老母亲、小孩一起手订;
没有印刷纸,就用土纸。

有一年遇上天津水灾,营造学社存在银行库里的全部调查测绘资料都被水浸了,古建筑测绘图稿的纸薄又经水泡,一不小心就溃破,朱启钤等人把它们逐页晾干,裱在坐标纸上。底片已毁,朱启钤又将过去洗印的照片重新翻拍,从这批复制胶片中选出了最重要的一批古建筑图片各加印两套,寄给梁思成。

菜油灯的微光里,梁思成能写成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凭借的就是朱启钤寄来的史料。

十一

1946年,因为《中国建筑史》的贡献,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访美并做学术报告,那是梁思成学术上灼灼其华的时刻。

这一年朱启钤已家资散尽,开始陆续变卖收藏的册页,手绢,钢琴,旧锦……来维持生计。再加上学社人员分散各地,营造学社只能停止。

中国营造学社共走过11个省,总计190个县市,1937年前详细测绘的建筑群有206组,所及建筑共2738幢,测绘图稿1898张。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次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这些资料最后都给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系,靠这个起家。

直到现在,清华建筑学者杨宇振说“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框架依然是六、七十年前营造学社的成果,而且这些成果的获得主要集中在朱启钤任社长的短短十来年间——关于这一点,实在不能不引起思考和反省。”

十二

1956年,已经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终于出版了《营造法式》(上卷),细加注释。《营造法式》不再是无人能识的天书。不过,此时中国营造学社被视作“反动学术团体”,已经消散。

梁思成为这书写序时,曾经反复斟酌,做了三次修改。他先写道:“另一方面,我们又完全知道它对于今天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什么用处”。想了很久,他把“用处”划掉,改成“直接关联”。后来,他又划掉,留下了一份未定稿:“另一方面,我们又完全知道它对于今天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几个词,沉吟之间让人心酸。

第三篇: 1910-1911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
是我……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那个笑,未及眼底。
说这句话的时候,弥生一直看着自己的脚尖,她的心里有很乱的一种情绪,透过她的脚尖,她仿^***看到了它们疯狂的长势。
尤莎没有动,那个笑一直是挂在唇边的。只是依然未及眼底。
没有人,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不只一百年前,就算是现在,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弥生依然是一副委屈的样子,她一辈子总是这样,总是抱怨别人欠她太多,总是在不断付出了又指责别人没有对她付出。
她是一个简单可是却小心眼的女人,她是一个表面正义却内心充满疑惑与算计的女人。
尤莎其实并不喜欢弥生,也许以前是很喜欢的,喜欢她的宁静、喜欢她的简单、喜

欢她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尤莎却渐渐的发现,在弥生面对她的时候,总有明显的不善意。弥生同样对尤莎很好,可是字里行间举手投足却都是不善意。
没有对别人,就只是对她。
尤莎是个看起来风光却十分渴望平淡的女人。
她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感觉,尤其是对朋友,她一直都是心直口快。
只是,面对弥生的时候她会觉得:说多错多,多说多错,不说依然错。
所以对于弥生刻意的挑衅她只是淡淡的笑着,偶尔委屈的时候找了最好的朋友们倾诉一下,尤莎不想再去跟弥生说些什么,她觉得无奈,也觉得无所谓。
尤莎什么都不缺,更何况只不过是虚伪的友谊。
只是她不明白,到底自己是什么时候受到了别人的排挤。
她常常这样,每一个阶段,都有人会刻意地排挤她,只是幸运的是,以前那些排挤她的人,到最后,都会对她报以友好,因为

他们后来都知道,尤莎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现在呢?弥生的排挤却让尤莎无来由地不想去挽回,她努力过,用超过自己能力的十倍、二十倍去对弥生好,但弥生却总是那么一个眼神,冷冽的没有感情,明明别人看到的弥生是那样的温暖,为什么投射出来的光芒却让人心寒。
尤莎决定放弃那段友谊时哭了整整一天,她不是在哭失去了一个朋友,而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片真心。
楠亿告诉尤莎,在这场博弈中,你没有输,你失去的不过是一个虚伪的朋友,而弥生失去的,是一份真诚的友谊。
尤莎浅笑,她注定了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所以那些践踏她友谊的人就假装被她伤害了吧。
弥生依然看着脚尖,不知道她是想沉默,还是不想说。
尤莎转过身,投个弥生一个不屑的眼神。从今以后,我尤莎,不再认识一个叫弥生的朋友。
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推荐访问:鼠疫 一百年 1910-1911一百年前东北鼠疫 1910-1911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 1910年东北鼠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