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初三化学教案3篇

时间:2022-11-25 17:40:09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三化学教案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初三化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初三化学教案 篇二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一、盐酸(HCl)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338℃)。常见浓H2SO4密度1.84g

/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练习: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板书】1.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与金属的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演示】酸与锌粒、铁丝反应。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置换反应)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酸→盐(氯化物)+H2↑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CuO+H2SO4=CuSO4+H2O

不溶(黑色)溶(蓝绿色)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练习】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三、作业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酸的化学性质

(4)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盐酸浓度稍大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溶(蓝绿色)

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以上反应是因为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

(5)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BaC12+H2SO4=BaSO4↓+2HCl(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在盛少量Na2SO4的试管中;加几滴BaCl2溶液和几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思考】

1.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 m..net 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应从两方面去考虑。对反应物而言,酸和碱中只要有一个是溶液,盐和碱、盐和盐的反应要求二者均为溶液才能发生反应。对生成物而言,交换离子后,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水或气体、沉淀,三者有其一,反应即可发生。此条件可概括为几句顺口溜: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交换成份价不变。

【思考归纳】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练习:学生举例,教师指正讲解

[归纳]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三、作业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

一、引入:

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从感性上认识氢氧化钠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结]指导学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一)物理性质

[问题讨论]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

思考、讨论:氢氧化钠可干燥某些气体。

(二)化学性质

1.NaOH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指导学生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现象?是哪类物质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O

那么,NaOH能否与CO2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现象中的道理。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三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教案 初三化学 初三化学教案3篇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