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7篇)

时间:2023-05-05 13:00:07 浏览量:

篇一: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五篇模版)

  第一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xx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年度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年度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

  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xx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年度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年度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

  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

  第二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02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

  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

  和特点。

  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

  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02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

  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

  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

  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

  (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

  (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如果年鉴中出现比较重要的缺漏,这个框架就不是个好的框架。有些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只有领导干部和先

  第三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调查分析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调查分析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02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

  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

  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

  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02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

  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

  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

  (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

  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如果年鉴中出现比较重要的缺漏,这个框架就不是个好的框架。有些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只有领导干部和先

  进人物,没有逝世人物、纪念人物,有些年鉴写先进人物,只有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而没有另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等等,都是反映地情不全面的表现。目前,综合年鉴的框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分大部类,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大编体,它们一般分特载、概况、大事记、百科、人物、附录等,其中以“百科”为主体,此种框架,一般是篇目、类目(栏目)、分目、条目四

  级结构。一种是把篇目分得细一点,一般有二三十个篇目,层次有的四级,有的三级,类似于地方志中的中篇结构。还有一种是三级结构或三四级结构的混合体,分成类目(栏目)、分目、条目(该县就是这个结构),有的夹杂小类目,类目的数量较多,达到四五十个之多。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小篇结构。应该说,这几种结构都是可以的。

  (3)特点突出。在完整反映地情的基础上,特点是否突出是衡量年鉴框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特点之一是地方特点。如《**年鉴》(2006),设“史海钩沉”类目,通过几个分目就把**近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特点之二是特点。年鉴内容写的是上一年一个的事情,因此特点也是年鉴的基本特点。比如《**年鉴》(2002)的框架中特设的“专记”,记有“7.3特大洪灾”、“8.25特大洪灾”分目,所写的都是大事。特点之三是时代特点。《**年鉴》(2002)在卷

  首图片中,大胆设计了“外地人在**”和“新老城对比”版面,老城的照片是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县城北门,也是读者对上世纪有感观的资料。特点之四是专业特点。综合年鉴不是专业年鉴,有没有专业特点?综合年鉴是由一个个类目组成的,类目的大部分则是专业类目。这些专业类目的设计,如果没有专业特点是难以成功的。综合年鉴的编纂,为什么离不开专业单位的供稿?几卷年鉴,县年鉴编辑部都设置相近工种或服务对象相近为一个部类。道理就在这里。

  (4)门类归属科学。这一条标准对年鉴框架设计来说是最基本的。年鉴的框架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都要做到归属得当、科学。类目与类目之间应该是“兄弟”关系,而不应该是“父子”和“叔侄”关系。假如将移民工作设立为单独类目就不妥。移民工作在某个特定的时限或许是该地区的中心工作,纂稿员只能在编辑时多作记述,或设立为重点项目的分目,《**年鉴》(2006)既是。

  2.年鉴条目好的基本标准

  条目质量如何算高?近年,云南省地方志办为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对优秀条目作了评比,以鼓励各纂稿员。在条目编辑上,我县的各供稿单位做的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第一卷的水平上,或雷同。年鉴条目好与差如何区分?(1)要素齐全。一个条目,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原因和结果。如:“[xx特大安全事故保险赔付xx元]xx,某地发生几死几伤的事故,某保险公司知情,然后派人调查事故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然后给予xx元的保险金额。”这样的条目就较为完整。又如:“【××县实施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县卫生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多次下基层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制定了××县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方案,上下达成共识。”这条目要素就不全,没有时间,改革的内容也没说。这样的条目价值就不会高。

  (2)以动态为主。目前年鉴的条目标题,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一是有动有静的。所谓“静态”,就是只用一般的名词词组作条目标题,如“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招生考试”等,只看标题是无法弄明白条目内容的。所谓“动态”,就是用

  完整的句子作标题,读者“望题”便可“知义”。如“创建绿色学校”、“全面推行电子台账”等。第三种有动有静。结合几年的年鉴编纂实践,有少量条目标题难以动起来,比如有的会议,有的单位简介等。所以,除少量条目的标题可以静态外,总体上应该坚持以动态为主,这样年鉴的可读性更强,如“[谷拉天生桥落成]”。

  (3)写作规范化。年鉴条目的写作行文一定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要求。几年来,各供稿单位在所送稿子还出现“我局”、“我县”等。这是坚决不行的,年鉴必须以第三人称编写。

  (4)常编能常新。年鉴条目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来选题,才能做到常编常新。如果年鉴条目年年是老面孔,除了数据不一样之外,还能有多少新鲜感呢?这是近几年来最明显的。相对稳定的年鉴框架和年年变化的条目应是被总纂和组稿员铭记,也是年鉴编辑部的纂稿的真金和总筋。

  第四篇:年鉴编纂工作总结

  2009年地方志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年鉴编纂、续修区志工作为重点,知难而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地方志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了全区“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2009年重点工作目标承诺制工作完成情况

  1、完成《xx区志》初稿总纂工作。

  2、收集资料,整理、编辑出版《xx区年鉴》(2009年版)。

  3、完成《**市志》xx区篇的入志资料。

  4、完成上报省、市年鉴xx区入鉴资料。

  5、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少于10万元。此项承诺难度大未完成。

  6、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党建工作

  xx区地方志办公室党支部2009年,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围绕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部门各项工作。支部按年初的计划,狠抓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员的作风建设,加强了对其他组织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使地方志工作迈

  上新台阶。

  根据2009年党建检查量化考核表的各项考核,党支部进行逐项自评,得分86分

  三、党风廉政建设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落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地方志办公室结合实际,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业务工作同时抓,自觉把党风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党员廉政教育学习教育活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本系统内得到落实。

  通过对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自检自查,地方志办公室的自评得分86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测评满意得票率96%。

  四、三项制度工作

  一是做好宣传动员。根据《**市xx区人民政府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09〕54号)、《**市xx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行政机关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09〕55号)文件精神,对贯彻执行“三项制度”工作进行了学习安排部署。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及细则。成立了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由2名兼职人员负责抓好全办“三项制度”日常工作的领导小组。三是修改完善制度。对相关工作制度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对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各项政策规定、制度进行了清理。四是培训考试。

  全体职工按要求参加了区人事局组织的全区行政机关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等三项制度培训考试。五是制作机构示意图、制定服务指南、公开工作人员身份。把全办职工的身份、职务、统一制作成工作上岗证及人员身份公示栏展板,同时印制7本综合服务指南和60份单项服务指南。方便服务对象了解办事人员身份,接受监督。

  根据xx区行政机关实施四项制度考评表,自评得分94分。

  第五篇:年鉴编纂标准格式

  年鉴编纂标准格式(第一版)

  一、标题

  1、宋体、小二

  2、居中

  3、加粗

  4、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二、正文部分

  1、宋体、小四

  2、行间距:固定值24磅

  3、所有首行一律缩进两个字符

  三、关于次级标题

  1、基本格式遵循正文部分要求

  2、标题标号

  (1)多级所属关系

  一、→

  (一)→

  1、→(1)→①

  (2)较少的所属关系

  一、→

  1、→(1)

  3、加粗

  (1)当有多级所属关系是加粗第一、第二级别标题。即:

  一、与

  (一)(2)当所属递进关系较少时,加粗第一级标题。即:一

  4、第一级标题必须统一为自动生成型

  四、备注

  1、所有标点请使用中文标点,如:小括号()勿使用英文小括号()2、所有首行缩进两个字符,非首行不需缩进

  3、标题后不需使用冒号

  4、同级标题对齐

  5、日期使用汉字数字,零则使用“○”代替

  6、若一学院年鉴文件完成后有空白,另起一页编写下一学院

  7、善用格式刷

篇二: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篇三: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审读加工|浅谈年鉴编纂出版中的常见问题摘要:年鉴作为一种年度资料文献,是对所载对象上一年度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也是对地方志的资料积累,具有资政存史的重要价值。年鉴的编纂出版应得到各参与主体的充分重视,但目前不少年鉴的编纂出版只注重结果,看轻质量,导致产生了大量劣质出版物。作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编纂单位与出版单位只有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端正工作态度,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保证出精品,从而推动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年鉴编纂编校文/张昊越年鉴出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有“年鉴”卷。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年鉴出版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但之后的近30年,相关工作未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两轮修志工作的开展,年鉴的编纂出版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其品种日益多样,规模不断扩大。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明确要求年鉴必须公开出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必将迎来新热潮。需要正视的是,随着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条目设置、行文质量、内容准确性、体量篇幅等方面。针对年鉴编纂出版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将着重从出版编辑的视角做分析。作为一种逐年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年鉴的编纂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资料权威。年鉴通常由包括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在内的官方机构编写,内容涵盖所载对象上一年度的方方面面,能提供各种重要的信息及其他线索。为确保年鉴的资政存史价值,资料权威性需格外重视。年鉴编纂单位应采用官方披露的资料,若对资料有疑问,还需仔细核实。反映及时。年鉴以年为周期,旨在提供实时动态信息,因此需要注重其时效性。一般来说,上一年度的年鉴,建议在当年结束前编纂出版为宜。只有及时编纂出版,才能确保年鉴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便于及时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读者提供资料参考。一、年鉴编纂的基本原则所谓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的重要信息,并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资料性文献、逐年编纂并连续出版、系统汇辑上一年度的重要文件信息。而根据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两相比较,前者泛指所有类型的年鉴,而后者特指地方综合年鉴。连续出版。年鉴是对上一年度所载对象各方面信息的定期反映,能提供逐年可比的信息。只有确保连续出版,才能使各年度年鉴中的内容串联到一起,便于读者清晰回溯各种信息,把握历史线索,总结发展规律。目前,年鉴编纂单位基本做到了年鉴连续出版,但不排除因经费不足、机构调整等问题而中断的情况。内容直白。年鉴并非文学作品,它定位为资料性文献,主要汇辑各方面的信息,旨在资政存史。因此,年鉴在内容上要浅显直白,在条目设置上要清晰明确,以便直截了当地72|INFORMATIONONPUBLICATION

  |审读加工为读者提供各种实用的指南和便览性的资料。述的内容放在综合性条目中予以罗列。而类目中的综述与其所属分目的概况、分目的概况与单一条目中所记述的内容有二、年鉴编纂出版中的常见问题年鉴的编纂出版需多方合力,首先需要编纂单位做好编纂工作,确保编纂质量,这是确保年鉴具有较高质量的前提;其次需要出版单位组织编辑对书稿进行打磨加工,确保年鉴具有较高的编校质量、装帧质量、印装质量等。只有编纂单位和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才能确保最终出版的年鉴整体质量较高。但综观已出版各年鉴,其总体质量不高,尤其在编纂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太多重复,这一问题在年鉴中也较为常见。2.行文质量需提高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应力求表述直白、行文严谨、内容客观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在编辑中发现,部分年鉴的行文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使用带有主观评价色彩的词句。例如对某行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表述时,使用了“极大地促进……对于……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等带有主观评价色彩的语句,有违内容的基本要求。在谈及某领导视察工作时,频繁使用“亲1.条目设置不规范年鉴的条目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条目。其中综合记事条目占主导,因为它是年鉴综合反映客观事物、提供大容量信息的主要途径,此外,它又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对所载对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各层次的立体反映。条目的设置,堪称年鉴编纂出版最基础的工作,其类似于图书提纲,只有确保条目设置清晰明确,才便于具体内容的分类补充。一般来说,条目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即年鉴的条目应包含所载对象的各方面,要确保能将所有信息包含其中并便于分门别类。二是新颖性,条目设置应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作及时调整。如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实施后,大量机构裁撤合并,在此背景下,地方年鉴的条目设置就要作及时调整。三是特殊性,即条目要根据年鉴所载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要充分体现该对象上一年度甚至长期以来的特色。例如工业城市的条目设置可适当突出工业发展,旅游城市则可适当突出旅游业发展。四是连续性,即条目设置在未发生特殊情况时应保持年度的基本一致性,以便于读者对不同年度的年鉴进行对比研究,把握各项数据的年度变化。具体来看,部分年鉴编纂单位并未严格遵循以上原则,导致工作开展之初便不能保证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例如编纂时不写概况,开篇就是各个专题性条目,或表面看好像写了概况,但全是虚话,没有实际意义。此外,综合性条目与单一条目的关系处理集中体现在部分年鉴将应由单一条目记自”“带头”等带有褒扬义的词语,例如“某领导亲自前往某地监督整改工作”,需要注意。此外,为确保年鉴内容的客观性,在人称使用上也需留意,建议避免使用“我市”“我区”等词语,而以“全市”“市内”等辅助表达。第二,行文上不够严谨。例如谈及某街道基本情况,有“街道有党员多少人”的表述,根据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党员”即“中共党员”,但建议如在凡例里需先对简称予以说明。因为除中国共产党外,部分民主党派对自身成员同样会以“党员”相称,如果不作说明则会产生歧义。此外,内容的不够严谨还体现在对信息缺乏考证上。例如某年鉴中,对某工程进行介绍时,使用了“该工程于5月12日动工,预计于当年底全面竣工投用”的语句,既然是“当年”,则应明确表述年底是否竣工投用及具体情况,而不能使用“预计”之类的词语。第三,部分内容空洞,没有参考价值。例如某年鉴中关于某地某银行支行的介绍,通篇都是该银行的整体介绍,谈及成立时间、业务分类等方面,但对上一年度该支行的业务开展情况则只字未提,毫无参考价值。亦有不少年鉴在表述上常洋洋洒洒一大篇,架子搭得很大,但内容空洞,完全没反映出具体情况,具有价值的信息很少。此外,穿靴戴帽的套话、虚话多有出现,这些都是要极力避免的。3.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年鉴是对所载对象上一年度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包含庞大的信息量,并通过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2020年11月出版参考|73审读加工|要想充分发挥年鉴资政存史的作用,必须确保其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误导读者,导致错上加错。在编校中发现,年鉴普遍存在信息准确性不高的问题。以重庆市各区县年鉴的编纂出版为例,其多采取区县编纂单位拟定提纲、明确要求,辖区各单位编写本单位所属板块相关内容,由编纂单位汇总整理成稿的年鉴编纂方法。该方法极大地缓解了编纂单位的编纂压力,有利于资料的广泛收集,极大地节约了编纂时间。但同时,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对编纂单位的统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统稿工作不细致,则可能存在同一信息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对某地上一年度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由编纂单位编写的“概况”条目中与由工业主管部门编写的“工业”条目中是不一致的。又如对某会议、某赛事的称呼,前后文花样繁多,缺乏准确的标准,容易让读者误认为是多个不同的会议或赛事;获奖、科研情况相关表格中的信息如获奖人名、奖项名称、作品名称等与正文不一致;等等。此外,特殊事件的发生也易导致该年度的年鉴信息的准确性不高,例如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实施后,大量机构裁撤合并,其名称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行文时需结合具体时间,分别使用不同的名称,但很多年鉴在该问题的处理上仍比较粗糙。那么如何确保年鉴中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呢?首先,参与年鉴编纂出版的各主体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年鉴的价值,重视并严谨使用每一则信息。其次,年鉴编纂所使用的信息,均须来自相关领域官方披露的权威资料,切忌随意使用非权威网络资料。再次,编纂人员及出版编辑要养成留意该类问题的习惯,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考证。4.体量缺乏控制、篇幅失衡年鉴体量的大小,与年鉴编纂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一部高质量的年鉴,应在确保内容系统且全面、信息充分且准确的前提下,具有较为合适的体量。体量过于庞大,则可能包含过多无价值内容,导致缺乏主次,臃肿冗杂,给人以“大部头”而粗制滥造的印象;体量过小,又可能记录不全面、内容有所缺失等。此外,体量合适的年鉴,也将极大地减少出版单位的编辑压力,缩短编辑出版周期。根据出版经验来看,一般而言,一本年鉴的体量以五六十万字为宜。除体量问题外,篇幅的均衡性也需注意,即同一条目下所载各对象,其表述的篇幅应基本均衡,相差过于悬殊,则会令读者产生记录不全面的感觉。那么,为何会产生体量和篇幅方面的问题呢?经整理,74|INFORMATIONONPUBLICATION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包含以下方面。其一,内容的取舍缺乏标准。年鉴是对上一年度所载对象各方面情况进行系统收录的资料性文献,其信息量庞大,因此在内容的取舍上要有明确的标准,具体来说,以收录上一年度的信息为主,特殊情况可适度上溯;以收集各领域的综合信息为主,细小信息避免大量使用;同一信息全书详细表述一次即可,避免前后重复。例如某区县年鉴“概况”条目中,并未简要反映该区县在上一年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而是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该区县在建置沿革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更适合被收录到该区县的志书中,放在一年编纂出版一次的年鉴中则是多余的。又如某年鉴的“经济”条目中,对相关经济信息的记录甚至覆盖到某街道具体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内容上过于详细,缺乏取舍。其二,编纂、统稿的标准不明确。部分年鉴编纂单位存在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只顾安排任务,却不明确标准,往往导致各单位在编写本单位所属板块的相关内容时缺乏标准,粗制滥造,各行其是。而当编纂单位收集到各板块的内容后,又没有统稿的标准,不注重内容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最终导致体量、篇幅问题的产生。例如某年鉴“镇街”条目中,部分镇街的描写详细到经纬度、自然环境等,关于主要的工作及所取得成果也记录得十分详尽;而有些镇街的内容则过于简单,对主要工作谈到即可,短短两三页,反映的情况明显不够全面。5.其他常见问题出版导向问题。图书出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而作为资政存史之用的年鉴,在出版导向问题上更应重视。出版导向问题在年鉴编纂出版中集中体现为对政治性问题的处理有所遗漏。例如将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或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言论予以错误表述,这些理论或言论有着固定名称,不能随意改变,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能改称为“习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此外,涉台用语问题需要始终重视;关于民主党派的内容(如排序)要认真检查;涉及宗教的内容须严格把关;等等。数据问题。年鉴中包含的大量信息,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笔者在编校过程中发现,这些数据最易出错,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其一,数据本身有误。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数据来源不权威、数据引用过程中出错等。针对该问题,编纂人员和出版编辑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多接触案例,多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考证。其二,同一数据前后不一致。出现该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一数据可能

  由多方提供,但编纂单位忽略了对比整理。该问题最为常见,编纂人员和出版编辑要多加留意,善于对比求证。其三,数据计算有误,例如“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亿元,较上年(471亿元)增长10.5%”,即存在计算错误。该问题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出版编辑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克服畏难情绪,逐一计算核实。装帧设计问题。封面与版式是读者了解图书最直观的途径。年鉴作为图书之一种,在装帧设计方面除力求精美、稳重、大方外,还应在风格上具有延续性。只有装帧设计风格具有延续性,才能使年鉴在视觉效果上更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系列,在内容上有延续性。但对于该问题,编纂单位及出版编辑都未充分认识到,尤其是出于出版经费考虑,年鉴编纂单位可能另选其他出版社出版年鉴,从而导致装帧设计的风格与之前的年鉴截然不同。另外,出版单位更换不同的责任编辑及装帧设计人员,也是导致部分年鉴的装帧设计风格缺乏延续性的重要原因。英文目录、索引问题。部分年鉴设置有“索引”“英文目录”,本文暂且不讨论其设置的必要性,但这些内容往往产生大量错误,例如目录中中文标题的英文翻译不规范、索引中条目的页码未与其正文页码一一对应、索引在收录正文中的条目时有遗漏等。更有甚者,某区县年鉴,其英文目录中存在大量错误,除英文翻译不规范外,甚至出现大量标题缺失、漏翻的严重问题,该年鉴的出版单位应当认真检查整改,其出版责任心亦可见一斑。除以上常见问题外,年鉴编纂出版中还存在诸如图片使用不符合出版规范、图片不清晰、图文不对应、单位使用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数字用法不规范、字词句错误、图表数据有误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十分常见,但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编纂人员及出版编辑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注重学习积累,就能做到妥善解决。三、结语年鉴的编纂出版需要多方参与,就编纂方而言,以重庆市各区县年鉴为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对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颁布专门的编纂出版规范性文件,定期开展“年鉴条目设置和撰写”等专题培训,同时对年鉴内容进行审读。其二,各区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负责本区县年鉴的具体编纂出版,根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要求,拟定条目,明确编写思路,将编写任务分摊给辖区各单位,并对收集到的内容进行统稿。其三,辖|审读加工区各单位具体负责编写本单位所属板块的相关内容,同时负责对疑问进行核实。编纂环节是首要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编纂方一方面应加强编纂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相关人员的编纂与审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编纂人员从绩效考核上予以认可,解决编纂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积极性。而作为出版方,出版单位则主要对齐、清、定的年鉴稿件从内容、装帧、印制等方面进行精细打磨,并与编纂单位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出版环节是最终环节,把握最后一道关口,出版单位应该重视年鉴出版的社会效益,注重专业编辑队伍的建设,帮助编辑认清出版的使命感、责任感,并在绩效考核上增加社会效益的权重,以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推动年鉴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相关行政主管单位也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在专项经费上予以支持,对相关工作予以政策倾斜,对各环节进行统筹管理,等等,从而确保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总之,年鉴的编纂出版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只有各参与主体高度重视、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才能助推年鉴编纂出版不断发展。[1]《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EB/OL].(2006-05-29).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5/29/content_294229.htm.[2]顾海英,赵峰.年鉴综合性条目杂谈[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C1).[3]黄晓曙.编修年鉴要严把三关[J].中国地方志,2009(1).[4]夏小平.年鉴条目设置及其编纂要点[J].中国年鉴研究,2018(4).5]王延庆.每况愈下:年鉴编撰引入对社会民众生活与文化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3(8).[6]杨卓轩.浅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特点及要求[J].史志学刊,2013(5).

  (作者单位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参考|75

篇四: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基本思路

  孙铎

  【期刊名称】《年鉴信息与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1【摘

  要】《高邮年鉴》创刊于1987年,至2008年已编纂出版20卷本,总字数达1244.8万字。《高邮年鉴》编辑部按照“体例规范,特色明显,不断创新,严格编校”的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狠抓质量不放松,使年鉴编纂质量一直稳居于全国同行先进行列,先后获全国地方年鉴评比综合一等奖、全国年鉴校对质量优秀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连续获第三、第四届特等奖。从《高邮年鉴》编辑部的做法中,可以总结出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一些基本思路。

  【总页数】2页(P17-18)

  【作

  者】孙铎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地方志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54【相关文献】

  1.关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定位和提高编纂质量的几个问题——在第十六次城市年鉴研讨会上的总结[J],陈仁礼

  2.提高专业年鉴编纂质量的几点设想——在第一届全国地方(行为、企业)年鉴研

篇五: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98958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提高高校年鉴编撰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年鉴是以年为期,全面、系统、翔实地记录学校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反映学校年度教学、科研的重大事件、重大成果、重要统计资料,汇集学校各方面重要信息,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编印了学校年鉴,但年鉴质量普遍不高,在规范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年鉴编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就提高高校年鉴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年鉴的重要性

  (一)参谋助手作用。高校年鉴准确、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学校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重要资料,全面反映高校一年来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可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有效减少决策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为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保存史料作用。高校年鉴是逐年连续出版,能够反映学校教育事业改革的历史发展轨迹,未来将成为高校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高校年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档案资料,其本身也是对档案资源的汇编和整理,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服务。

  (三)文化交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而年鉴作为高校的年度出版工具书,在对内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年鉴记录了学校一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对内可以使师生员工不断加强凝聚力,对外可以展现办学特色,从而不断提升办学知名度。

  二、高校年鉴的特点

  (一)准确性。真实、准确是高校年鉴的生命力。在高校年鉴的编制过程中,要对各部门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反复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保年鉴资料的准确性。特别是对有关数据要进行反复核查,避免出现错误,影响年鉴的质量。同时,语言表述要简洁、明确,避免套话、空话,客观准确的将事件表述清楚即可。

  (二)全面性。高校年鉴作为工具书,必然要求收录的内容要全面翔实。年鉴中记载的各类信息是对一年内全

  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因此在编撰过程中要尽可能兼顾到各方面的信息,不可有遗漏,使年鉴真正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和价值。

  (三)创新性。高校年鉴是逐年编写,连续地反映学校新情况、新发展、新成绩的工具书,这就要求要具有创新性的特点。高校年鉴可以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栏目,但也要与时俱进,要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协调。针对新问题对栏目设置等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使年鉴能展现出高校的特色和亮点。

  (四)时效性。高校年鉴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上一年的发展情况来指导当前的工作,因此高校年鉴要特别注重时效性。一般来讲,每年年初就应完成上一年的年鉴编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

  三、当前高校年鉴编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定位不够准确。高校年鉴是一种资料性工具书,因此应定位于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但在年鉴的编撰过程中,有些学校年鉴往往只是总结一年的工作,与工作总结无异,没有真正体现出年鉴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就要明确年鉴定位,与年终总

  结区别开来。高校年鉴应当围绕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方面的变化来龙去脉挖掘信息资源,“突出服务教育”这个主题,开发各类高质量、深层次、有实用价值的,能反映高校教育思想、教育水平、教育状态以及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成绩和基本经验的信息,以实现其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

  (二)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目前高校中从事年鉴编撰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校(院)办的文秘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年鉴供稿者大多是各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年鉴编纂队伍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年鉴质量不高。年鉴编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难编撰出高水平年鉴。因此,高校应重视年鉴编撰人员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工作人员对年鉴编撰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切实提高年鉴编撰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要建议一个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高校年鉴编撰队伍,相对固定编撰人员。

  (三)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高校年鉴编撰工作。高校年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包括栏目设置、内容等方面。当前大部分高校年鉴每年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编撰,在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笔

  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年鉴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可以说,创新是高校年鉴的生命力。增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提高年鉴编撰质量,年鉴编辑人员要在原有固定栏目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增减有关栏目,调整年鉴体例,使年鉴能够及时反映出学校的发展变化轨迹。

  (四)实用性不够强。高校年鉴作为工具书,要切实发挥实用性,为师生提供参考。但当前高校年鉴编撰完成后就束之高阁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年鉴的实用性不强,不能真正发挥年鉴的特点和作用。对于笔者认为,增强年鉴的实用性,首先要保证年鉴内容丰富、新鲜、实用,从实际出发,多收录与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材料。其次,要注意年鉴编排方式,力求直观、简洁。在年鉴编撰中,可以可以多用图表、表格等形式去表示复杂的材料,使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此外,还要注意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图片比文字能够更直观的传达信息。总结,我们可以将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运用到年鉴编撰过程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提高年鉴的实用性。

篇六: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稿件撰写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对策

  关键词:

  年鉴稿件;质量问题;对策

  作为多年的年鉴编辑,本人认为影响年鉴质量的根本还是年鉴稿件撰写质量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年鉴编纂来说,如果稿件本身质量不高,即使编辑水平再高,恐怕也编不出质量上乘的年鉴。因此,认真梳理年鉴稿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如何提高年鉴供稿质量,是值得年鉴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着从年鉴撰写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对策作些粗浅的梳理和分析,借以抛砖引玉,望得到诸位方家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一)稿件文字资料问题

  1.年鉴稿件常见的通病是“空”和“虚”。不少年鉴稿件洋洋洒洒一大篇,架子搭得大,但内容空洞,观点多,材料少,有的甚至没有材料支持,具有价值的信息很少。尤其是穿靴戴帽的套话、虚话几乎在每个综述和概况中都可以看到,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届×中全会精神”,“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的号召”等,既占篇幅又累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年鉴的信息密度,不符合年鉴的要求。同时,在用语上“之高”、“之多”、“之最”,口号类的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等豪言壮语;对于像报告文学类的“××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企业,席间谈笑风生”等句子,也充斥着我们的年鉴稿件。另外,有的标题也是大而空,缺乏具体内容和针对性,如“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2.稿件内容取舍上存有片面性。有些单位的撰稿人和领导不是站在本行业、部门整体角度进行审视和考虑年鉴稿件,而是把与本单位有关的事,不论是否是本行业(事业)的主体内容,都大篇幅收录。稿件内容上较多记述单位内部事务性工作,如办公室工作、宣传工作、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党风行风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如:化学工

  业记载化工主管部门在计划生育、廉洁勤政方面的成绩等与化工行业无关的内容。还有,偏离了本单位应记述的角度。如监察局在“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督”条目中,将重点放在记述医保机构如何实行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而没有记述监察局在此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偏离了记述角度。另外,有的稿件以本部门、本单位为主角,如某厅稿件中记述“河北省××厅××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有的甚至从一个处的角度去记述,如“我处协助××处做了工作”等等。

  3.稿件内容只报喜不报忧。年鉴稿件是由各部门提供的,各单位撰稿人在编撰年鉴过程中记述的几乎全是各种成绩、成就,实事求是地记载存在问题、失误或不足的稿件极少。而一个行业(事业)、一个地方的发展进程一定是螺旋式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任何不足或问题,年鉴只报喜不报忧,失去资料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4.重点不突出,信息挖掘不够。有些部门的稿件谈过程、谈体会、谈经验的内容多,记基本事实、工作结果的东西少。行业部门内部信息包括内部工作部署、作法、步骤、业务建设、人事调动、人员培训、达标晋级……等这些对该单位、部门来说是大事,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价值不大。同时,过多地叙述过程,而忽视了年鉴记述的重点是结果,就会喧宾夺主,削弱主题。

  还有不少年鉴撰稿人受公文写作的影响,稿件中经常出现议论。如:“经过培训,使社区干部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才干,提高能力,为社区建设、发展和管理打实基础。”一个培训哪里有那么大的作用?。

  5.行业内的简称、缩略语问题。来稿中经常出现一些行业内单位工作、工程、活动、名称等的简称、缩语,也不加说明。作者清楚怎么回事,可读者(包括编辑)就不太清楚甚至根本不知所云。如:“全省15个××实现‘三无’,有效地维护了××稳定”、“大力发展‘三自’生产,确保基本生活稳定。”“总结推广了××市对‘五小’实施休克激活、集中托管、龙头带动、聚合发展四种模式”、“充分利用‘三电一厅’”、“落实‘三定’方案”、“交通规费征收”、“投用”、“成教”等等。行业以外读者看得十分费力,甚至根本不明白说的是

  什么。一个行业内部的用语,别的行业读者看了很难理解,后人再看就更加不知所以了,年鉴也就失去了发布这个信息的作用。

  6.政治关、保密关问题。从历年的审稿来看,政治问题没有,但政治性问题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并不少见。如民族宗教问题的记述,突发事件的记述等,个别地方存在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

  表述中的政治倾向问题也必须引起注意,比如在涉港澳台侨事务中,“接待海外嘉宾”应为“接待海外及港澳台嘉宾”;“出访活动”写成“开展友好交往活动”较为妥当,“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改成“促进了与国际各地区、港澳地区的友好交流”等等。

  此外,科学技术中的专利权问题、军事有关问题,公安司法、人防工程、战备油库的具体数字的记述等,也常出现保密处理不当的问题。

  7.文字表述方面的问题。①逻辑问题。最常出现的是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用,集合概念与单一概念并列使用。如“参展的商品有食品、烟酒、饮料以及××酒和×糖。”②语法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句子表述不完整,如“由于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注册受理、一般企业变更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一。”“按照科教兴农战略的要求,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少主语)二类是用词搭配不当,如“先后添置了复印机、公用电话、饮水机等项目。”三类是重复累赘,“大家积极踊跃报名。”。③时间概念问题。有的稿件在行文中使用将来式,如“该企业将在年内实行股份制试点”。④稿件中“了”“为”“对”等字句问题。从年鉴行文看,规范不足。⑤标题不精炼。有的甚至标题文字就长达44个字。

  8.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条目的关系处理不当。①不少作者在撰写年鉴稿时,不写概况,直接就是各个专题性条目;还有的是表面看好像写了概况,但是全是虚话没有实际意义。删掉后内容就没了,其实这也等于没写概况。这样没有一年的整体情况,很难全面反映本行业部门的总体脉络。②将应由专题性条目记述的内容在综合性条目中罗列。有的撰稿人把综合性条目当作一个“筐”,将一些不能单独设立专题条目的琐碎内容,都装到这个“筐”里,提上一句两句,搞得内容繁

  杂,不能给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③作为类目中综述与其所属分目的概况、分目的概况与专题条目中所记述的内容有太多重复。如某类目“综述”中,分段罗列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与后面有关分目的概况的内容大量重复。

  (二)稿件数据资料存在的问题

  1.重要的、必要的数据资料缺失。有时翻阅我们出版的年鉴,查找某个行业某方面的历年基本数据,往往发现,这个数据在有些年份的年鉴上有记载,有些年份则缺失。这种纵向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年鉴稿常存在横向缺乏可比性的问题,如:同是工业方面的条目,工业部门之间在材料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想比较一下各工业门类的效益或者从业人员情况,就很难办到,因为有的有盈亏或者从业人员情况,有的没有,根本无法比较。还有,如有的工业部门,盈利时,条目中就有实现利润数;反之,就以利税出现或干脆缺项。这就使年鉴在记载事实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降低了年鉴的可信度和存史价值,削弱了年鉴的权威性,影响了年鉴鉴戒功能的发挥。

  2.数据资料前后矛盾。一般是综述或概况与条目中数据相矛盾;总数与分项之和数据不一致;相关栏目之间数据有矛盾;各科类目与统计资料类目不一致;文字与表格不一致。尤其是上年度出版的年鉴与本年度提供的数字对不上、有矛盾,所以一定要注意对照。

  3.稿件中无比较数据而造成资料利用价值的损失。如“危旧房改造拆迁难度增大,全年共拆除危房25.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2万户。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开复工面积达860.17万平方米。”无比较性数据资料,文中所述的“难度增大”、“进展顺利”等都无从谈起。

  二、产生原因

  (一)对年鉴稿件撰写工作重视不够

  年鉴稿件质量不高的因素当然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但究其根本主要还是认识问题。年鉴撰稿人员撰写的稿件,直接关系到年鉴

  的质量。而目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状况是:大多数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认为此项工作是完成地方志交给的任务,从心里就抵触;年鉴撰稿人员都是兼职为年鉴工作,他们大多是在政府各部门的综合处室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甚至占用业余时间为年鉴撰稿,认识又不到位,甚至将其当成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无暇或许根本无心对年鉴编写做深入研究。我们年鉴编辑拿到稿件浏览一遍就知道这份稿件是应付差事交上来的。有人因为领导交给了此任务,不得不干,年鉴编辑又催要,认为撰写年鉴稿是额外工作负担,勉强为之,干脆把单位总结或向上级汇报材料交差了事。在这样的认知态度下,他不会认真考虑和研究自己所在地区、行业年度特点,再有水平也难以给你一个高水平的稿件来。

  (二)稿件取材质量不高

  这一方面源于有些单位撰稿人更换后未接受过业务培训,不了解年鉴撰稿体例、文体文风、条目要素、取材标准等,从而导致稿件所取资料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不少年鉴撰稿人缺乏对本行业(事业)或本地的全局性认识,不知道如何掌握本行业(事业)或本地的信息,不能对本行业(事业)或本地信息进行认真有效的搜集、整理、筛选、归纳;还有,年鉴撰稿人多为办公室文秘人员,受平时撰写公文的影响,造成所撰写的年鉴材料总结式、报告式、讲话式等公文格式习惯,也导致所使用的文字材料、数据、名称、时间甚至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都不符合年鉴供稿行文规范。

  (三)年鉴编辑部门投入不够

  这种投入包括财力、时间、精力。首先,年鉴承编单位的撰稿人员是兼职,日常工作忙碌,对年鉴供稿的资料搜集、撰稿投入积极性和时间不足,不愿投入太多精力认真撰稿。其次,年鉴编辑部门每年组稿时间虽然有两三个月,但许多年鉴对于撰稿人员撰写规范方面的培训不是每年必做的工作。第三,年鉴编辑通常要面对几十个年鉴承编单位部门及上百个撰稿人,平时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感情等。这几个方面就足以导致体例内容、结构及文体文风等不规范、不标准,供稿质量达不到年鉴供稿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改善对策

  (一)积极宣传,提高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对年鉴撰写工作的认知

  首先,让撰稿人明确撰写年鉴稿件是其责任义务。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已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由此可见,做好年鉴供稿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年鉴编辑部要向各级各部门积极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最好把承担年鉴资料稿件工作列入其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撰稿人,从搜集资料到确定资料,撰稿人到分管领导再到主管领导,要层层核实、严格把关,不留后患。

  其次,把年鉴撰写对其自身的意义讲到位。要知道,重视源于对年鉴稿件撰写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认为年鉴稿件撰写很重要,才会认真对待年鉴稿件的撰写工作。因此,年鉴编辑要向承编单位和撰稿人把年鉴撰写的意义讲到位,纠正其觉得是给编辑部完成任务的认识上的偏颇与狭隘。一方面,对撰稿人而言,撰写年鉴他们是职务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权。另一方面,对承编单位而言,其能树立一个行业(事业)或一县市区的形象,更能提升一个行业(事业)或一县市区的知名度。所以,年鉴是展示本行业(事业)或一县市区最权威、最直观、最长久,最有实际效果的窗口,是现实与历史的广告平台。年鉴是政府编纂的官书,其权威性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让其认识到年鉴稿件撰写工作不但是工作的主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性,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俯视,远瞻性的意义更加重要,这是其他日常工作不可比拟的,只有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理解了年鉴工作重要性,才可能由被动变主动,有了撰稿的积极性,这是提供优质稿件的前提。

  (二)年鉴编辑要加强与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我们年鉴编辑应当认识到在我国从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以行政文件来开展工作的时代必将逐渐淡出,而且现在这种工作方式已经显得效果不佳了。因此,年鉴编辑与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之间建立一种良好而有序的合作关系对年鉴稿件撰写质量提高不容忽视。不仅在年鉴编纂方案下发后的供稿时间与撰稿人联系询问撰稿情况,而且平时工作中与撰稿人也要多联系和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另外,还需要尽可能捕捉其所在行业相关而详细的信息。在交往中,将年鉴的选题意向、新的构思传递给撰稿人进行探讨,增强他们对年鉴的亲和力和认可。这样取得互相促进,互相支持,撰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编出的年鉴就会有特色,有质量,更实用。

  (三)舍得投入,加强培训

  实践证明,要提高年鉴质量,必须舍得投入,加大人力、时间、财力的投入,努力确保年鉴撰稿质量所需。年鉴编纂涉及承编单位几百家,撰稿人员几百人,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培训投入。因此,年鉴编辑部门必须坚持和实现每年至少一次对撰稿人员年鉴业务知识的集中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业务培训等指导方式,把年鉴的性质、功能、体例结构、行文规范、取材标准等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到年鉴撰稿人头脑中,使之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撰稿人。因为年鉴撰稿人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年鉴质量的优劣,培训也可以逐步提高年鉴撰稿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提高其认识和把握本行业、本部门工作的能力和域内社会特点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广大撰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意识。把培训作为常态加以保证,才能确保供稿质量,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①方继红:《试析年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第2期。

  ②俞富江:《浅谈年鉴的编校质量》,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第1期。

  ③葛向勇:《福建省十五部年鉴质量综合评析》,载《年鉴论坛》

  (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④吴敏:《增实删虚,提高信息含量》,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第5~6期。

  ⑤韩鑫:《地方综合年鉴稿源现状及其条目编改规范化》,载《江苏地方志》2000年第1期。

  ⑥

  李金山、范作义等著:《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⑦

  杨汉平:《年鉴句式八忌》,载《年鉴工作研究》1994年第1期。

  ⑧

  许明辉主编:《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⑨

  崔立平:《年鉴编辑如何当好把关人》,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6期。

  ⑩

  陈之义:《年鉴校对的特殊性》,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6期。

篇七: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MODERNENTERPRISECULTURE经营战略关于提升企业年鉴编纂质量的思考吴立朋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1-162-01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年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给出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关键词 年鉴   编纂   质量   方法年鉴是系统汇辑一年内的重要资料,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文献书籍,内容具有权威性和时间性,具有资政、鉴戒和史料作用。企业年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年鉴记录着每一年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优秀成果,在反映企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事物、新问题,为企业内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媒介作用。因此,编纂企业年鉴对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可或缺。但是,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始终以在编纂过程中,面临着对年鉴工作重视不够、资料收集不全面、编辑年鉴资料审核把关不严、印刷发行出现差错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年鉴的编纂质量不高。笔者在多年年鉴编纂的基础上,认为,年鉴编纂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对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具体如下:一、年鉴资料收集突出一个“全”字,筑牢年鉴编辑基础年鉴编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齐全、完整的素材,才能为年鉴编辑提供坚实的基础,每年在资料收集上做到早动手、多途径、勤沟通,才可能做到收集资料实而全。(一)早动手,提前安排部署资料收集工作每年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充分利用年度工作得到充分总结的有利时机,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针对年鉴资料的收集专门下发通知,明确年鉴编辑方案和时间节点目标,明确各系统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为年鉴编纂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求各系统、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年鉴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稿、纂稿和审核工作,保证年鉴各项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及时汇总齐全,为后期进行统一组稿编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多途径,扎实推动重点部门的资料收集在全面动员收集资料的同时,充分发挥年鉴专业人员对资料收集内容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收集,如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企业改革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会议等内容,进行专项布置和安排,确保年度重点工作的资料收集能够得到突出保证。针对企业在本年度组织举办的重大活动,主动联系主办部门,推动掌握年鉴资料的重点部门主动加强资料收集,及时提供如企业年度重点任务计划完成情况、年度重点经营生产工作的数据等,确保各项重点资料得到充分收集。(三)勤沟通,形成资料收集的纵横网络加强与系统业务部门和所属子分公司年鉴工作系统的沟通协调,通过系统业务部门横向收集资料和所属子分公司纵向收集资料的对照,让各项资料能够互相印证,确保资料的全面、准确和完善。年鉴工作的负责同志每个阶段都会主动与各单位年鉴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大家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要时从集团层面进行统筹协调,保证资料收集工作的有序推进。二、年鉴资料编辑突出一个“严”字,确保年鉴文稿质量在年鉴资料的审核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系统业务部门和所属子分公司进行初审,年鉴主管部门复审,最后进行集中评审,通过三次评审,层层进行把关,保证了年鉴文稿质量。(一)强化初步审核,严格把好资料“时效关”年鉴资料的初审是基础和关键,只有初审做好了,各项资料才能及时上报,也才能启动下步的工作。要求系统部门和子分公司必须精心组织资料初步审核工作,切实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上报资料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和三级公司分管负责人进行审核确认后,方可确认资料收集内容。同时要求上报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数据如有问题,由提报资料的部门和子分公司负责重新提供,如不能及时上报,年鉴主管部门将进行督查督办,保证年鉴基础资料能够及时收齐。(二)做好复审汇总,严格把好资料“齐全关”针对各系统部门和三级公司上报的初审资料,年鉴主管部门再集中时间,并指定专人、拿出专门时间,集中进行编纂汇总。同时结合年初下发的编辑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查漏补缺,对整体的资料进行统筹把握,对年鉴资料的总体框架进行再梳理、再补遗,确保编辑资料得到有效地完善和汇总。(三)坚持集中评审,严格把好资料“质量关”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每年在年鉴资料汇总二审后,集中时间抽调各单位年鉴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评审。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集中整改,各三级公司在审校本单位资料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了各三级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年鉴编辑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下一年更好地编辑年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年鉴印刷发行突出一个“精”字,确保年鉴出成精品出精品,是每一个年鉴工作者的最终目标,在做好年鉴内容审校的同时,必须认真把好印刷发行前的最后一道关,确保把每年的年鉴出成精品。(一)精准审校版面,确保年鉴排版质量通过对年鉴文稿、图片的审校,及时出版小样进行再审核、再校对,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同时切实加强对排版及相关工作的审核监督,加强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保证审核修改的意图得到精确的实现,确保审核确认的文稿版面美观大方,体现我们编纂年鉴最初的意图和目标。(二)精心校图、印刷,确保年鉴印刷质量在年鉴送印前,精选突出年度经营生产重点工作、有代表性的图片作为年鉴封面。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反映企业经营生产、重大技术创新、上级重要领导检查等内容进行图片展示,充分体现年鉴应有的作用和要求。送印后,负责年鉴编辑的负责同志主动到现场,紧盯工厂作业,确保出品能够印刷精美,像打造精品工程一样,印刷出高质量的精品年鉴。(三)精细发行环节,及时进行年鉴交流每年按照出版社及主管单位的要求,精细发行的每个环节,做到及时发行、及时催收,及时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通过每年坚持出一本高质量的精品年鉴,让企业上一年度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进行内外交流,对内发布的资料能够及时在企业内部得到交流和利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结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通过编辑企业年鉴的方式得到巩固和提升,年鉴编辑工作当前已成为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领导重视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前提,系统部门和三级公司的积极参与是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保证,强化年鉴队伍建设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只有上下一起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年鉴编纂工作的质量,更加精确地记录企业发展的历程,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徐宪民.对企业年鉴的几点粗浅认识[J].宝钢年鉴,2009(05).162MEC2019.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编纂 质量问题 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