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中国式商业文明前世今生【完整版】

时间:2022-05-21 12: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式商业文明前世今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式商业文明前世今生【完整版】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4篇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篇1

[转载]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前世今生(1)

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前世今生(1)

作者:宋广仁(2015-2-15)

写在前面

亚特兰蒂斯,这个集令人惊异、神往、悲怆于一体的古老文明,亘古及今,吸引着无数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诗人、神秘主义者、远古文明爱好者、怀疑论者等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以特有的方式去发掘与探索、纪念与缅怀、深思与哀叹……

它真实存在过吗?还是人们所编纂出来的一个神话?如果它只是一个神话,何以牵动亿万人的心?如果它是真实存在的话,昔日又有过怎样的辉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毁灭?它又对当今人类的生活、宗教、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有着怎样的影响?

本文是笔者透过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催眠通灵术”,超深度挖掘一个深藏在亚特兰蒂斯转世人类的灵魂深处的古老记忆,并与其当时的身份:“水晶守护者”的沟通整合之后所获得的信息。

其中涉及到了:关于亚特兰蒂斯毁灭的原因、特兰蒂斯城的水晶守护者的工作方式、亚特兰蒂斯的长老团的组成以及来源、亚特兰蒂斯长老团如何使用水晶与神域沟通、谁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真正缔造者与毁灭者、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实际意义、对大西洋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受害亡灵的救赎、亚特兰蒂斯时代的4种类型的生命的转世经历、关于当今世界共济会、极端宗教主义者、以及天主教团的三者关系与亚特兰蒂斯的历史渊源、关于地球扬升与未来的预言……

 

 这些信息是如此的庞博复杂、令人惊讶,虽年代久远,却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直接或间接所揭示的信息是如此的颠覆我们自小到大所受到的主流教育思想。它绵延上万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蕴藏着人类觉醒以及人类未来文明发展走向的真相。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与真相:
(举例对比如下)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真相:意识决定物质,万法为心造,我们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实相,物质只是意识或能量的较低频率状态的显现。)

2、灵魂是不存在的,人死如灯灭。

(真相:我们是有肉身体验的灵魂存在,真正的我们是永恒不朽的,肉身如同衣服一样,作为一个载具,暂时性的盛装我们的灵魂意识。)

3、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没有所谓的前世来生。

(真相:三世轮回是个真理,我们有迷失或遗憾的前世方有今生的转世,若今生带着遗憾或未完成的任务死去就意味着还有来世。)

4、人类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人类是由外星高级生命通过基因实所创造的,进化只是生命被创造之后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5、我们就是地球人类,地球就是我们的家园与故乡。

(真相:你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转世,地球只是你的灵魂转世之旅过程之中的一个驿站。)

6、生命没有意义,一切的意义都是我们下的定义。

(真相:生命是有意义的,只是没有觉醒的人们,只是为生存而活,看不清死亡、“悲惨”人生背后的灵性原因,而感到活着没有意义,其实灵魂透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来学习地球上的功课,或带着灵界的使命转世到地球上协助地球扬升的任务,或者考察地球上的物种及物理状况,或仅仅是为了体验人类生活而已。)

7、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真相:这句话,针对的是绝对意义上那些真正觉醒的人类,但绝大多数人类,数万年以来,人类个体的选择权是很有限的,整个人类历史都被更高级的外星生命所控制。)

8、神是不存在的,或神只有一位,其他的都是假神。

(真相:神是存在的,只有被政治力量所渗透过的宗教,为了给人们大众予以精神控制,才宣扬没有神,或宣扬神只有一位,其实,神灵是众多的,神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内在,也存在于我们的外在,我们意识的觉醒程度决定我们所触及的神域世界的高度与层次。)

9、外星人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们的科学幻想而已。

(真相:外星人不仅存在,而且伴随着我们地球人类整个文明进程,许许多多的宗教创始人的创教思想、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的科学发明都是来自外星人的思维能量的传输,甚至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也是一个外星人转世——你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是如此的不适应,你对高科技、与宇宙星辰的向往其实已经说明了你真正的身份了……)

行为至此,笔者忆起源头所说关于亚特文明的兴衰的一句话——令人惊叹又全然的觉醒:“我创造一切,我毁灭一切,我又重新来过,只为经验自己——透过创造人类、及其各种文明,延伸自己的能量去经验自己,也为了让你们,我的孩子,重新记忆自己——你们本是神!”时空构架

笔者治疗室里、亚特兰蒂斯长老议会团的神殿里、亚特兰蒂斯圣城毁灭之前的天空之中的飞船里、创造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神域里,当今世界的大西洋海底最深处。人物介绍

人物1,个案晶晶:女45岁,哈尔滨人、高级知识分子、政府部门省级干部、眼睛高度近视、耳朵长期耳鸣患有美尼尔综合症、乳腺增生、12指肠溃疡、说话极为轻柔且音色带有一定程度的童音。人物2,晶晶的妈妈,74岁的老人,刚做完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患有各种身心疾病,而且母女二人身心疾病具有不可思议的同步性以及同部位性。亚特时期系列灵性人物,:神、撒旦、长老团、水晶守护者、国王,族人、盖亚、负面外星人、正面外星人。

来访目的

晶晶自觉有各种艺术才华但无法施展,因此想开发自己的前世才华、探索前世今生以及灵界、询问未来职业向灵性层面转换的可能性。不曾想到却展开了一场令人惊异的与1万多年前的亚特兰蒂斯时代的水晶守护者的灵魂对话。关键词

亚特兰蒂斯转世人类、水晶守护者、长老议会团、神域、外星人、大西洋目录

序幕:灵魂的觉醒与亚特兰蒂斯的眼泪

1、水晶守护者与长老团的任务

2、授命的水晶守护者的收集信息的方式

3、水晶守护者与长老们使用水晶的通神仪式

4、水晶守护者与长老们的来源及神对亚特的态度

5、大西洋上的哀鸣及亚特毁灭的真正原因

6、亚特兰蒂斯毁灭时源于长老团的叛徒

正文

序幕:灵魂的觉醒与亚特兰蒂斯的眼泪

亲爱的朋友、我的灵魂家人,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曾为什么事情?或遇见了什么人而令内心无比激动甚至狂热起来?

  尽管你的举动令周围的人们匪夷所思,以至于事过境迁之后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在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是的,这就是我,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命中注定”要遇见的人,这就是我的使命,这就是我来地球的原因,因为这里蕴藏着召唤我灵魂觉醒的所有契机……

亲爱的朋友、我的灵魂的家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头沉睡的雄狮,它等待着被唤醒、等待着被触发,等待着雄起……

雄狮心中那沉睡的意识能量,如同休眠万年的火山即将喷薄欲出,等待着完全的绽放——它不是肉欲的激情,而是心怀天下的豪情;
它不是业力的枷锁与纠缠,而是灵魂苏醒的法喜与极乐;

它不是坐以待毙、养尊处优、只扫一屋,安拭天下的慵懒,而是具备傲世之情与旷世之怀的救世情怀,它是新纪元人类意识觉醒的革命家与灵性战士。

亲爱的朋友、我的灵魂家人,当我们逐渐的放下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财富、放下别人的期望、也放下所谓的世俗梦想时,我们便会从内在世界升起一种全然的觉知,那头雄狮意识能量将悠然的复苏,它会带来自由与疗愈的能量,将超越世俗传统思想的枷锁与身心疾病的幻象,并带领我们再次迈进新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黄金纪元。

生命是一部动态的电影,而不是一幅静态的画,但这部动态的电影却是由一帧一帧静态的画所组成,每一幅画都是一个驿站、一个功课,灵魂多次转世之旅当中,那些没有“及格”的功课,一定会再次重现,但我们不能让自己停留太久,学习放下,继续前行才是随顺生命之流,因为,成长与进化才是灵魂真正的主旋律。

今生今世,便是我们再次忆起并释放亚特兰蒂斯悲伤情绪的时候了,为了那些没有做完的功课,也为了那些没有解开心灵枷锁的亚特兰蒂斯冤魂。

行文于此,我听见了父神的召唤、盖亚母亲的哀鸣、看见了外星生命的救助、天使人类的牺牲、感受到了亚特兰蒂斯神庙里的长老与祭司们通神仪式……耳畔也飘渺着如烟如丝、如泣如诉般的“亚特兰蒂斯之歌”:
《亚特兰蒂斯的眼泪》

亚特兰蒂斯的眼泪,沉睡在心底一万年的忧伤,

穿过时光的沙漏,那里有金色的城邦,

水晶之塔的照耀,是众神眷顾的天堂,

那几万年的岁月啊,充满了圣洁的光芒,

亚特兰蒂斯的眼泪,用一万年的悔恨都不算漫长,

繁华盛世的背后,我们渐渐失去了心底的信仰,

背弃了灵魂的使命和成长,在贪婪和欲望中迷失了方向,

天崩地裂的刹那,一个伟大的文明沉入了深深的海洋,

亚特兰蒂斯的眼泪啊,有一万年那么悠长,

几亿无助的灵魂啊,都深葬在冰冷的海洋,

水晶之塔也失去了指引的光芒,

封印了所有记忆的灵魂啊,

孤独的在地球上轮回生长,

只有在读懂亚特兰蒂斯的秘密之时,

那灵魂深处的悲伤才会真正的释放。

一一一凤舞九天

(待续……)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篇2

《木乃伊》这部电影在开头的部分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丽震撼的古埃及画卷,这部分最后一个镜头给了一个法老——塞提一世,在这部影片中,塞提一世是个线索人物,所有的故事都由这个法老开的头,那么在历史中他是否真实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物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BC1293—BC1185)第二个皇帝。他对埃及王朝是有贡献的,收复了一些失地,修了很多建筑,包括卡纳克神庙。

说到“新王国”、“第19王朝”之类的,外建史中曾总结过:

一、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三千纪)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皇帝崇拜没有脱离原始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阔的。


二、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产生祭司阶层。皇帝的建筑物也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逐渐向以在内部举行神秘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


三、新国王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相结合,皇帝的纪念物也从陵墓完全转化为太阳神庙。传来西亚建筑的影响。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人征服。


四、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约公元前332被马其顿王征服,公元30年被罗马征服)。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许多希腊、罗马因素。出现了新的类型、形制和样式。

这是教科书的编者认为对于古埃及建筑来说有意义的四个时期,而单纯从埃及文明的诞生角度来讲,要比古王国还要早的多,有多早呢?中国是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起点一般以皇帝王朝时期算起(BC2698—BC2598)至今将近五千年,而古埃及一般认为是从(早)古王朝的第一王朝的第一位法老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以后,在BC3500,也就是5500年前,终止于凯撒之子渥大维政府埃及BC30年,而AD641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之后联合国成立,埃及独立。也就是说古埃及文明存在了大约3470年。实际上在上下埃及被美尼斯统一的(早)古王朝之前有一个前王朝(BC4500—BC3100),这个前王朝也出现过一号人物在《木乃伊Ⅱ》及其他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就是“蝎子王”,他大约在BC3500—BC3050这个时期活动,所以说埃及这个文明很悠久!在这么长时间里,共计有31个王朝,300多位法老,塞提一世大约是第190位。

与中国的朝代更替不同,埃及上下朝代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很多是父传子,大部分是臣子或女婿继位,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划分朝代是个难题。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曼涅托Manetho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留存下的片段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料将埃及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但是有些朝代划分后人还是没有看懂,后人推测他是根据社会的稳定状况和统治者家族来划分的。

关于埃及神话,需要说明的是古埃及人的信仰属于多神教类,且多半都以动物来作为其象征。看过《木乃伊Ⅱ》蝎子王那段的都还记得蝎子王在一场战役中走投无路的时候向死神阿努比斯求救,结构他打赢了那场战役却把灵魂卖给了阿努比斯。阿努比斯在古埃及神话中比较重要,埃及人相信他可以让死人再死一次,所以埃及人都很怕他。阿努比斯只是埃及众神中的一个,埃及神话中的神虽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九位:拉 Ra Re (瑞) 是主神、太阳神,古王国时期,法老被认为是拉神之子;

苏 Shu (舒、休) 风神,与泰芙努特分享一个灵魂;
泰芙努特Tefnut 雨神、生育之神,是拉造出来的,与苏结合生盖布、努特;
盖布 Geb(seb)(格布):大地神、地球神,苏和泰芙努特之子,努特之夫;
努特 Nut 天空之神、太阳之母,盖布的妻子和姐妹,与盖布生四个孩子分别是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夫提斯,奥西里斯 Osiris 农业神,也是冥王,执行死后审判;
伊西斯 Isis (阿斯特 Avset )守护死者的女神、生命、健康之神,奥西里斯之妻,荷鲁斯之母。奈夫提斯和伊西斯姐妹是埃及神话中最受古埃及人们欢迎的女神之一,古埃及人相信她们是宇宙间最有魔力的魔术师;
塞特 Seth 干旱、战争之神、混乱之神、外国之神,象征风雨不顺的季节,是奥西里斯和荷鲁斯最大的仇敌;
奈夫提斯 塞特的妻子,阿努比斯之母,盖布和努特最小的孩子,在古埃及神话中,塞特最后杀了奥西里斯,奈夫提斯之后抚养了奥西里斯的孩子荷鲁斯,而阿努比斯又帮助伊西斯把奥西里斯做成了木乃伊。

除了这九位神,其他有些神也比较重要:

阿蒙 Amon 古埃及底比斯的主神,底比斯是BC1400世纪中叶,新王国时期,雄踞尼罗河中游曾经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现在叫卢克索 Luxor。

BC2134 中王国时十一王朝法老孟X好代布迁都底比斯,阿蒙迅速提高为全埃及的主神,代替拉的地位,法老下令全国只信奉阿蒙一个神,但古埃及民众对拉的崇拜没有消失,阿蒙与拉融为了一体,成为阿蒙-拉,众神之王,法老是阿蒙-拉的儿子,阿蒙与拉一样成了太阳神,但与拉不同,阿蒙是男神的形象,拉则是个老头子。阿蒙在底比斯与妻儿同住在卡纳克神庙。插一则小故事:阿蒙从没对别人露出过自己的形象,包括他的儿子孔斯,他儿子要求阿蒙在他面前显现真正的形象,阿蒙不愿意破例,但又不忍心拒绝可爱的儿子的请求,于是他用一只公羊的皮和头把自己包起来,在儿子面前出现,他儿子以为见到了父亲的真身,然后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所有人,埃及从此不杀公羊,只在每年阿蒙的生日那天杀一只,用它的皮把阿蒙神像包住。外建史P113写道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著名的太阳神庙有卢克索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

荷鲁斯 Herus 鹰神,王权守护者,法老即为人的荷鲁斯。

哈索尔 Hathor 爱神、富裕、舞蹈、音乐之神,也有传说是荷鲁斯的母亲。

圣甲虫(屎壳郎) Khephri 黎明的太阳神,象征多产、生命、再生,金龟子是其化身。

穆特 Maat 正义、真理、秩序之神,阿蒙的妻子,形象佩戴一羽毛。

哈拉克提 Harakhte 是拉与荷鲁斯的结合。

塞克美特 Sekhmet 战争、破坏之神,狮子女神,拉让她作为武器利用男人的软弱攻击男人。

斯芬克斯 Sphinx 仁慈、高贵的象征,除了狮身人面像还有羊头狮身、鹰头狮身。

索贝克 Sobek 塞特与奈夫提斯生下的畸形之子,鳄鱼头。

克奴姆 Khnum 公羊神。

金字塔最能代表古埃及文化,第一座石头金字塔是古王国时代第三王朝第二位皇帝昭赛尔的金字塔(BC2630—BC2611),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就是吉萨金字塔群,有三座金字塔,分别是胡夫、哈夫拉、门卡乌拉三位法老的,他们都是古王国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是第二位皇帝,哈夫拉是第四位,门卡乌拉是第六位(BC2575—BC2465)。

另外峡谷中的墓地是曼都赫特普三世,中王国第十一王朝(BC1956—BC1944)和哈特什帕苏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BC1473—BC1458)的,没有查到为什么要建在一起。

目前古埃及剩下的人被现在被称为科普特人(ou.Remenkīmi en.Ekhristianos,原指阿拉伯人对古埃及人称呼为科普特人,意为“埃及的基督教徒”)指古埃及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人数超过八千万约占总人口的10%,目前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民族,属于尼格罗-欧罗巴混血人种。

科普特(Copt)一词的词源较为复杂。据历史记载,亚述人称古埃及为Ki-Ku-Phon,意即“神祗之地”或“灵魂之地”。古埃及人借此作为自己都城孟夫的别名。希腊人占领埃及后,安自己的语法,将Ki-Ku-Phon写成Aegyptus,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词。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现在欧洲文字中的“Copt”一词由此而来。

多数科普特人操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但在宗教仪式中仍使用科普特语,属闪含语系古埃及-科普特语族。他们保持着古埃及人固有的文化特色。

(Coptic)的来源也较为复杂,它是古埃及文的最终形式,也是埃及在罗马拜占庭统治下希腊化的产物。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它们使直接描摹物体形象的文字符号,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侣。中王国时期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在纸莎草纸上书写,所以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成为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中期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写作,因而称之为世俗体(Demotic)。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希腊语开始在这个国家通行。在之后的岁月里,以这位马其顿大帝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的规模逐渐成型,并很快成为希腊化世界(Hellenistic World)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它为首都的埃及在大多数行政领域中已经开始通用希腊语。受到官方影响,希腊语社群在整个尼罗河河谷地区的城镇迅速蔓延,以至于到了在2世纪到3世纪,有相当一部分的埃及人会说两种语言。科普特语文字系统在3世纪得以创立,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埃及双语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希腊语的挑战和复兴埃及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是基督教在埃及的传播促使当地人必须把与传统宗教密切相关的古埃及语加以改进,以适应基督教的发展。这套文字系统应用了希腊语的字母,并从“通俗体”中借用了若干字母来表示希腊语字母中不存在的发音。早期的科普特文字主要用于对希腊语作品的翻译和誊抄,其中大部分都是基督教经文。从4世纪开始,尤其是451年卡尔西顿会议之后,埃及基督徒更加热衷于使用自己的语言,科普特语的原创基督教文学开始大量出现,它包括圣徒的生平、颂词、布道词、贤者问答、修行规则和书信,这些创作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埃及之后。

科普特人是如何皈依基督教的,要从渥大维统治埃及后说起,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由圣马可传入埃及,埃及人纷纷入教,以示对敬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埃及不断增长的基督教人群一直遭到罗马政权零星的镇压,在3世纪时的两位罗马皇帝戴克留斯(Decius)和戴里克先(Diocletian)的统治下,基督徒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在戴里克先的统治下众多基督徒的殉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之后的埃及基督徒把这位皇帝在284年8月29日的即位日作为科普特纪元的开始,它通常也被称为“殉道士纪元”(Era of the Martyrs)。尽管遭受着罗马人无以复加的迫害,科普特人依然坚强地坚守着基督教的信仰,并发展出之后在基督教世界影响很大的修道士制度。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埃及亚历山大教会的势力盛极一时。但是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各教会关于耶稣基督的性质争论不休,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的全基督教大会把“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定为异端,亚历山大教会不服此说,公开与君士坦丁堡大公教会分裂。在拜占庭统治后期,亚历山大教会领导下信奉“基督一性论”的说科普特语的埃及土著居民遭到了信奉“基督二性论”说希腊语的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之后埃及被穆斯林军队占领,穆斯林军队征服埃及的初衷并不仅仅为了传播伊斯兰教,也是出于战略考虑:埃及邻近叙利亚和希贾兹,战略地位显要;
它土地肥沃,盛产谷物,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谷仓;
首府亚历山大港,是拜占庭海军的基地,也是通往北非走廊其余地区的门户。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当穆斯林军队在叙利亚站稳脚跟后,便在阿穆尔·本·阿绥的率领下开始向埃及进攻,并于642年9月占领亚历山大,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步攻陷埃及全境。

为了维持埃及新兴政权的稳定性,伊斯兰初期的穆斯林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宗教政策。

穆斯林统治者在埃及设立行省,包括上下埃及,阿穆尔·本·阿绥担任首任埃及总督。按照哈里发欧麦尔的政策,阿穆尔在巴比伦城堡外的营地——福斯塔特变成了新的都会,它在之后的300多年里一直是埃及的首府。阿穆尔严禁阿拉伯士兵与当地居民混住,并规定他们必须居住在福斯塔特或者地方驻地的军营里,随时待命出征或平叛。军队给养由在地方专门征用的税收保证,士兵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拥有土地,以防止他们安定以后无心征战。

穆斯林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整顿埃及旧有的行政制度,而是保留和任用了大量的前政府基层行政人员,只是把身居高位的官员替换成了阿拉伯人指派的人选。由于对基督教徒的不信任,穆斯林政权严密监控着基层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当时,各地税收的收缴和分配都是靠埃及本地的科普特官员完成,政府则会派遣穆斯林官员巡视全国,以监督和视察税收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跟福斯塔特的中央政权保持定期的联络。同时,各地人民有义务为邮政人员和运输牲畜提供食品和饲料,以维持带有侦查功能的国有邮政系统正常运转。通过遍布全国的军事部署、税务巡查官和官方邮政系统,福斯塔特政权有效地控制着埃及全境。

从伊斯兰教征服初期的文献可以看出,穆斯林统治者们保留了希腊语和科普特语作为埃及官方的行政办公语言。而阿拉伯语在一开始,只是福斯塔特政权与其穆斯林下属之间交流的语言,但随着穆斯林税务巡查官和军队深入全国各地,它也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开始流行开来。那一时期的纸草证实了,一些公共领域使用的文书如收据、公文、告示等都会由阿拉伯语和另外一种本土语言写成,这实际上是继承了拜占庭统治期间的双语传统。

从阿穆尔在占领埃及7年后开始的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也可以窥见穆斯林统治者对埃及行政管理的良好运转。为了从埃及运粮救济旱灾中的希贾兹,阿穆尔派人开凿了连通埃及盛产小麦的腹地和红海的运河,同时也疏浚了古代的法老运河,称为“信士们的长官的运河”(Khalij Amir al-Muminin),通过希利俄波利斯使巴比伦堡北边的尼罗河与红海的古勒助木相联系。]另外一项巨大的工程是,为了配合654年穆阿维叶对拜占庭的进攻,阿穆尔在亚历山大港建造了一支大型海军舰队。上述的浩大工程,均需要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可利用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掌控,同时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和修缮过去的设施也是统治者良好的行政运作手段和效率的体现。

穆斯林统治埃及后,在宗教上实行了“以夷制夷”政策和“迪米”制度,服务于他们在埃及建立稳定和有效统治的战略意图。

埃及当时的宗教环境相当复杂。在拜占庭统治期间,占埃及多数人口的科普特人信仰基督教“一性派”(Monophysite),而少数希腊罗马裔人口信仰拜占庭的官方教派基督教“二性派”(Melkite),还有少部分的犹太教群体。当穆斯林进攻埃及时,受到拜占庭官方迫害的一性派基督徒都采取了不抵抗穆斯林甚至与他们合作的态度,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在埃及的统治的灭亡。

公元646年,穆斯林军队在阿穆尔·本·阿绥的率领下最终击退了拜占庭企图反攻埃及的军队,重新占领亚历山大。此时的埃及仍有大批希腊罗马裔居民并未随拜占庭军队撤走,他们中很多都曾经在拜占庭埃及政权中任职,且大多信仰与埃及土著居民不同的基督教“二性派”。

埃及的穆斯林统治者,把当时埃及所有的基督徒统称为“科普特人”。不过埃及的基督徒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并不是团结一致的,而是把拜占庭时代的教派分歧延续到了伊斯兰时代。他们为了维护自身派别的利益,都采取了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以确保敌对派别不会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两派的代表人物通常会把自己与对手的分歧向穆斯林统治者申诉,以期后者能帮助自己打压对手。通常情况下穆斯林政权都会在一定时期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他们采取的手段有:集体流放和关押、教堂财产充公、高额税金或罚和关闭教堂。埃及基督徒之间分歧被穆斯林统治者充分利用,用以打击异教势力和稳固政权统治。

穆斯林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也体现在对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的态度上。他们延续在其他征服地区一贯执行的“迪米”制度。在伊斯兰国家中受到宽容和保护的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祆教徒都被称为“迪米”(al-dhimma),即“立约之人”。这些非穆斯林必须承认伊斯兰教的崇高属性和伊斯兰国家的主导地位,并经由一些社会上的限制和缴付一种穆斯林不需缴纳的人头税(jizya),以表示他们接受臣属地位。相对地,他们享有生活和财产的安全,可接受保护免受外敌侵凌,可以自由崇祀,并在处理自身的事物方面,享有很高的自主权。

在伊斯兰初期,埃及的穆斯林统治者之所以没有在科普特人中强力推行伊斯兰教,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作为穆斯林统治下的“迪米”人,必须缴纳人头税、土地税和服徭役。埃及大量基督教徒的存在无疑成为伊斯兰国家潜在的收入来源。

在四大哈里发和伍麦叶王朝统治时期,埃及是阿拉伯帝国版图内富庶的一个行省,科普特人作为顺民的地位在这期间没有变化。总的说来,统治者对科普特人还是较为宽容的,这也和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关。在大部分时间里,科普特人的宗教得到尊重,穆斯林法官也不会去干涉科普特人的案件,这期间也鲜有统治者因宗教问题而迫害科普特人的记录。因此在伊斯兰统治初期,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的生活和穆斯林来临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在中央和各地方行政中心和军镇驻扎着大批的说阿语的穆斯林外,广大城镇和乡村人口仍以科普特基督徒为主。

上埃及杰梅镇(Jeme)的相关文献和建筑遗迹是证明穆斯林占领初期埃及基督徒生存状况的最好例证。这个小镇位于卢克索城附近,是附近村落和修道院的中心城镇。和从前一样,商业贸易和农业生产是这一地区基督徒主要的收入和生计来源,唯一的变化是他们需要承担穆斯林统治者强加的税收和徭役。除了税收收据和与税收相关的信件,其他由当地官员签发的公共合同和通行证件都表明基督教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穆斯林总督和官员的名字通常只会出现在法律文件上,还有少量的商贸文本会提到阿拉伯名字。只有当出现如7世纪末8世纪初时基督教修道士群体拒绝缴纳税赋的时候,穆斯林统治者才会直接介入基督徒的生活。

在穆斯林进入埃及之前,希腊语和科普特语是埃及的两种主要的语言。在穆斯林统治初期,希腊语继续作为埃及的行政和书面语言被使用,而科普特语则继续作为民间语言被基督徒们广泛使用。在穆斯林征服埃及后的几个世纪里,科普特语都一直是基督徒记录文档的专用语言。但是随着伊斯兰帝国统治的稳固,科普特语逐渐地被阿拉伯语取代。一是因为行政领域阿拉伯语的使用开始影响科普特人的日常生活,为了和穆斯林官员打交道和在政权中谋得职务,科普特人在不放弃母语的同时也必须学习阿拉伯语。705年后,阿拉伯语成为埃及的唯一官方语言,科普特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被大大减少,这也加速了科普特语的凋零。二是文化交流要求科普特人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帝国东方的兴盛的文化使阿拉伯语成为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文明的语言,同时阿拉伯语也成为科普特人与其他地区同样处在穆斯林统治下的基督徒相互联络不二选择。与拉丁语相似,科普特语在失去活力之后,继续在教会仪式中作为宗教语言得以保留。

科普特教堂是穆斯林统治期间科普特基督徒群体赖以依存的宗教机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基督徒社群通常都聚居在教堂建筑附近。对于基督徒个人来说,当地的教堂是中心机构,他们根据教堂颁布的礼拜时间表和活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地方的教堂是基督徒聚会和接受精神指导的地方,兼有慈善和教育机构的功能,是基督徒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伊斯兰初期,在拜占庭时期遭到破坏的教堂得以修葺,并在穆斯林统治者的默许下新修了许多教堂。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督教宗教机构是修道院。修道院为修道士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也是他们工作、学习甚至避难的地方。修道院对普通科普特居民同样十分重要,它拥有大量的乡村土地,与周围村落城镇进行商贸交易,是埃及基督徒经济生活中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一环。拜占庭时期,科普特基督徒为了逃避统治者的迫害,纷纷进入修道院隐居。到了伊斯兰初期,基督徒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了穆斯林统治者的保障,他们开始回归故土、重操旧业,修道士的人数大量减少。但是在这一时期,修道院仍有避世隐居的功能,有时会成为宗教异见分子的聚集地,许多基督徒起事反抗穆斯林统治的事件都是由修道院发起的。

在亚历山大的科普特大主教,是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徒的首脑,他领导的亚历山大教会和各主要城市的主教一起制定宗教政策、发布宗教命令,并负责代表自己的信徒与穆斯林统治者对话、谈判。哈里发委派的埃及总督有监督科普特大主教选举的职责,但这只是统治权威的象征而已,他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会推举出的人选。伊斯兰统治初期,亚历山大教会领导下的科普特宗教机构在穆斯林统治者的严密监控下,仍然保持了极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公元7世纪到公元18世纪间,大部分埃及阿拉伯人他们既掌握国家大权,又支配社会财富,维持基督教信仰的科普特人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1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埃及,确立了其家族在埃及近150年的统治,这期间科普特人的地位得到改善。一战后,大量科普特人积极投身民族独立运动,试图融入埃及社会,谋求与穆斯林的同等地位。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因为革命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穆斯林,革命成功后,埃及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穆斯林把持,科普特人的地位滑向边缘。1970年纳赛尔去世后,萨达特继任总统,他利用伊斯兰组织对抗纳赛尔主义者,导致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矛盾激化。1981年穆巴拉克就任总统后,曾支持大幅增加科普特人每年获得修建教堂许可的数量,但宗教冲突的根源远未消除。

总体而言,科普特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于穆斯林,还出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这样的名人。但在埃及这个伊斯兰文化的国家里,科普特人的“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依然狭小。他们不仅遭到民间普通穆斯林的歧视,还遭到极端伊斯兰组织发动的暴力袭击。自2011年1月埃及局势恶化后,基督徒和穆斯林关系加剧紧张。最近的冲突就是因为科普特人的教堂遭袭所致。

科普特人由于其民族意识和科普特教密不可分,他们倾心推崇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确信埃及所以能延续至今是法老文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缘故。不仅如此,他们格外珍视纪元后六个世纪的历史-因为在这期间形成了科普特教,其教徒深受外族迫害,特别是在罗马国王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科普特人为了生存,团结在教会周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为悼念无数英勇无畏的殉道士,将戴克里先登基之日(284年8月29日)定为科普特历的纪元,把这六个世纪的历史尊为“科普特史”,对官方教科书把这段历史称为罗马人统治下的埃及史颇有微词。科普特人由于其历史、命运和兴衰与埃及大地紧紧相连,因此理所当然地以强烈的感情认同于埃及的埃及属性。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篇3

2008年岁末,因金融风暴波及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数众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停产或限产之虞,大批中国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踏上了返乡的路程。尽管在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与农民工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最主要来源,但当就业寒潮来袭时,被缚于城乡二元户籍藩篱下的农民工仍然不得不如候鸟般地大规模迁徙,只是迁徙的方向却并非温暖的南方。
   就在他们肩负行囊、挈妇将雏地挤向万头攒动的火车站时,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立刻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向媒体澄清,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热潮,部分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回乡是一种正常的流动和理性的选择;
而针对珠三角一带的农民工返乡潮,部分媒体的评论则认为,农民工返乡与农民工进城一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中国“三农”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原因大致是国家最近正陆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这无疑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
而在开春后不久的广东“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广东省委竟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外来工增加收费,以适当限制外省劳工,减少广东的贫富差距。据此政策及其本土化倾向,则原本在轻重失衡的城乡利益分配格局中居于力薄的一方亦将逐步地等级化,那些不拥有本省身份标识或户籍证明的人将不受政策的正视。至此,民众呼吁了多年的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俨然成了镜花水月。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因此除了选择返乡,他们似乎也别有它途。而能够剥夺他们迁徙流动自由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陆益龙认为,那就是“户籍制度”:因为城乡户籍上的差别,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得不到太多的认可,他们无法分享城镇资源和公共物品,也没有可供他们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比如城市没有将他们纳入失业保险,也没有将他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里面。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由来:牺牲农业,哺育工业?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口管理办法,户籍制度很早便已通行于世界各国,即使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概莫能外。然而,这些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却并非严格意义的户籍管理制度,如在美国,户籍管理仅仅是人口的“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公民平时可以自由迁徙甚至移民;
而法国的户籍信息登记则相对较为繁琐,不仅包括公民的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基本内容,还要求对父母的国籍、职业、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但是对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法国政府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搬家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目前,只有朝鲜与贝宁等少数几个国家与中国一样,实行严格的城乡割裂的户籍管理制度。而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可溯及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适逢新中国建立伊始,百业待兴,但国内民无足食,人无足力,经济基础可谓一穷二白;
而国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所强势推行的经济封锁与外交孤立,更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现实处境。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定了以优先发展军重工业为主要战略的“一五”计划。在这期间,国家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并未严令封闭。但随着1956年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停止了对中国工业化的后续投资。苏联停止援助后,政府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所以1959年政府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向外迁移,在题为《我们是怎样失去迁徙自由的》的文章里,中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这样分析道。而据其统计,在1952—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大约有2000多万的农民工已经自由流入城市;
但从1959年开始到1960年,大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又从城里迁出了2000万人。
   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的既有生存空间形成巨大的挑战;
而在当时,由于城市缺乏产业支撑,可供利用的资源稀少,就业机会枯竭,为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保障“一五”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1953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这就是“盲流”一词的来源。而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分水岭的,则是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它的出台,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然而,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大面积的盲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最终的根源还在于中国沿袭的是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这种工业化的模式,与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小农生产占绝对经济优势的特定历史国情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的工业建设只能依赖低价收购农产品甚至剥夺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手段来为其积累资本。同样,作为落后农业生产社会的中国也不例外地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来哺育工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就指出,对比西方国家先发展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再逐渐投资到重工业的发展模式,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客观使得轻工业没有为重工业提供积累的机会”,只能通过“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让他动弹不得,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从而演变为一场对农民的“掠夺”。这样,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就有力地阻断了农村人口成批量的单向流动,确保了农业生产作为工业建设资金的支柱性来源。
   不可否认,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户籍制逐渐积累起了陈年的痼疾。尤其是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我国商品粮供应的全面紧张,1963年公安部又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给都以户口性质为依据,这样户口的登记注册功能就逐渐地向着利益分配功能异化。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并提出了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
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1977年11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进一步强调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可以说,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自实施之初,便建立在制度化的非正义基础上,它以牺牲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在相当程度上剥夺农民农产剩余的方式换取了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尽管后来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户籍制度背后的资本输送途径也逐渐在事实上被淘汰,但其作为利益分配角色的另一项功能却不断得到强化,并进而整体构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向城市倾斜、城乡待遇落差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张的严密体系。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破冰:盘根错节的利益实质?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要求包括物资、信息与劳动力等在内的市场资源都能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这样城乡两大经济实体沉闷板滞的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民又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第一大群体——农民工。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这一文件,使户籍坚冰由此破开了首道裂缝,农民开始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随后,商品粮分配制度实现改革,农民进入城市少了“自带口粮”障碍,事实上形成了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的打工热潮。
   1985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质性的变动。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凡16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但是,暂住证与身份证的长期并存,使城市外来务工群体承担了极大的改革成本,在某些地方个别部门竟将其作为敛财创收的工具,借机抬价,肆意罚款,滥用权力,粗暴查证,强行侵入他人的卧房与浴室,甚至将刚下车站及寻亲的外来人员等押上收容车送往派出所或精神病院。曾有媒体报道,湖北一美丽的打工妹就因查房而当场被活活吓死。
   据中国第一卧底记者石野的备案,还有如下等暴力事件:2000年7月26日,湖南人苏萍(化名)被警察作为“盲流”收容的两天两夜期间,遭到众多暴徒惨无人道的轮奸;
2000年8月24日夜,19岁的少女宋苏朵到昆明探亲,遇到几名便衣查暂住证,晚上11时许,宋苏朵从警车上跌落摔死;
2001年10月25日,四川资中人蔡刚在被深圳龙新派出所工作人员清查证件过程中离奇死亡,有目击者说,蔡刚是被派出所治安员和便衣民警殴打致死;
2003年1月24日晚,5个被广州白云区庆丰居委会治保队搜查没有暂住证的外来工,在被关上收容车后没多久,便从高速行驶的收容车上一个接一个地掉下来,其中1人受轻伤当场“逃跑”,2人因脑颅积血而命丧黄泉……所谓“二十年间一恶法,杀人如草不闻声”,形之于1982年实施以来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可谓不失毫厘!就这样,作为户籍管理制度组成部分的暂住证制度,在被地方上某些素质低劣的执法人员将其绑架上收容遣送制度之后,已经严重背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2003年,随着湖北一青年在广州救治站被意外殴打致死,臭名昭著的收容遣送制度终于被彻底送进了坟墓,而与之相随多年的暂住证制度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暂住证制度反映的其实就是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深层次的差别对待!那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建设者发现,他们因户籍问题而缺乏生命安全保障,却长期被视为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和治安隐患,饱受着文化水平低下、专业技能匮乏乃至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卖淫嫖娼等等骂名,甚而连生活贫困、生存环境恶劣都成为指认他们心理畸变的理由,殊不知,正是由于户籍问题衍生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质化,才造成当前这些令人痛心的局面!在依据户口性质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多少外地城镇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与抚恤上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要缴纳多少数目可观的异地借读费,他们才能供其子女上学,即使国家已经在年初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收取借读费?而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悬殊,又造就了多少“高考移民”?又有多少找工者因为没有大中城市户籍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就业和教育一起,是如今附着在户口身上最大的两座大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以北京为例,就业方面,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大都需要北京户口,而私营企业则不需要;
教育方面,外地人口子女到当地正规学校上学得交两三万元左右的择校费,而与之相应的一个现象是,北京有不少小学都招不满,有的小学甚至撤并了。社会保障也是附在户口身上的一大利益,最明显的就是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得到的低保。此外,住房方面,经济适用房也是本地居民的“专利”,低利息的公积金购房也基本只属于当地城市居民。
   即使是在取消农业户口、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的河北等13省市区试点,不剥离附加于城市户口权益的居民身份统一,也仅仅是在表面称谓上具有标志意义,难以实质革除城乡壁垒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宣布了的未必做了,做了的未必做完了,做完了的未必配套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户籍问题专家王太元认为,实行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快慢没有意义,关键看配套,光是形式上统一户口没有什么用。”而深化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加快改革以剥离附着在户口背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相关配套政策与户口制度脱钩。
   在王太元教授看来,由于没有在行政上强行将各种社会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剥离,这些年来媒体所谓的“彻底”的户籍改革,其实都没有实质突破公安部1998年关于户籍问题的四条意见。这四条意见主要是: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
尤其是第四条:“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这四条意见,涵盖了中国当前户籍改革的两大主体政策:一是照顾亲属移民,允许婴儿、老人及妇女等婚姻家庭生活成员随迁落户;
二是鼓励人才移民,对有能力在城市投资建设、兴办实业的高素质人才给予购房落户的政策优待。
   这是迄今为止,目前社会评价最高、最好的一次户籍改革!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改革:城市维持特权,农民不愿转户?
   毋庸讳言,中国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已经成为城市维持其特权的工具。当前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实质就是打破城市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和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迫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受阻,关键就在于多数城市居民不愿农村户籍人口分其一杯羹,因此他们以外来人员增加将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公共资源紧缺、就业机会减少等为由,本能地抵触这一户籍制度改革,却对大城市的住房、交通等高昂的生活成本避而不谈!
   年初,中国社科院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城市居民是这一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是受到这一制度保护的利益群体。因此,他们并不希望清楚户口身份边界。即便在当前市场转轨过程中,一些资源配置的原则已经与户口身份发生分离,但是,户口身份的边界仍能帮助他们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一定保护。此外,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其管理成本、减轻自身责任,会有意无意地限制外来流动人口,或是尽量推卸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责任,于是,他们会运用户籍管理作为其施政的依据。”
   然而,还有一种现象为我们所忽略的是,在13省市区力推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登记模式,鼓励有地居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居民养老保险、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时,很多农民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以往,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一旦失去其就业岗位,再不济者也可以回到农村种田为生,但是假若他们现在以牺牲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代价作为转户的条件,那就意味着他们在农村将无地可种,无处为家,其风险将大大提升!此外,就当前的现实而言,辛辛苦苦换来的城市户口,也未必能给他们多少看得见的好处,相反在农村还能继续享受到国家惠农、支农等一系列利好的政策。可见,取消农业户口,实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并没真正触及到实质。
   目前,社会关于户籍改革的意见,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强调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不公平福利政策,以中国户籍专家王太元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能否自由地选择迁居地,而在于能否享受到将迁入地的同等待遇,“如果不包括后者,我们早就实现自由迁移了”。因此,他主张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分别进行改革,以剥离附着在户口背后的各种利益,这样不仅阻力小、见效快,而且覆盖面广。
   二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针对王太元教授的观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只要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存在落差,就会有门槛,“弱化乃至最终消灭户籍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缩小不同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而鉴于户籍所牵连到的其他领域和各地情况的差异,赵燕菁认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放权于地方。但条块分明、权力膨胀、利益有别的地方,因各自承担着社会改革成本之压力,实际上无意也不愿在公共资源上再重新优化配置。放权于地方,最终只能继续维持户籍改革的无为状态,赵燕菁的建议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南方农村报》也在去年年底发表了“南越君“的评论——《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城乡生活趋于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等利益趋于均衡,那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潜利益即使没有行政上的强制剥离,也会因为城乡利益大一统而逐渐瓦解和消弥。”但是,也正如作者所意识到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也跟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改善密不可分,它们的最终实现仍然曲折而漫长。”
   第三种,也是较为激进的一种意见,则要求彻底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信息系统,“类似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将个人和家庭信息、就业收入以及财产情况、信用守法纳税记录、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资料、甚至做义工、志愿者等事项一并纳入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数据库中,按照身份证号建立社会安全网,建立可衔接、可转移、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将个人档案电子化、透明化,进入身份证管理系统中,供全社会有条件地查询,打破城乡界线、地区界线、城市界线,塑造政府与公民之间透明、互信的新型关系。”(胡星斗《户籍制度的违宪分析和社会危害》)
   这种身份证信息系统,主要是借鉴了美国户籍管理上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手段,尽管囿于当前不发达地区难以令人乐观的信息化水平与信息覆盖范围,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也许一时无法到位,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革除民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权利上的利益分配差异。同时,以确认居民实际居住地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取代容易滋生权力设租与寻租行为的行政审批制;
而在实行户口迁移准入制时,须再进一步放宽当前以“合法固定住所”与“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落户限制,否则众多购不起房的人,将永远无法为实际居住城市所接纳。
  
   居住证时代:看上去很美?
   2008年,因全国各地出台或宣布出台户籍改革措施程度密集,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户籍改革的推进年。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则莫过于居住证制度的广泛实施,因此毋宁称户籍改革在这一年正式步入了“居住证时代”!
   这一年的6月30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对外发布:一系列“居住证与户籍接轨”的探索正在积极酝酿之中,年底有望在浦东先行先试。
   8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正式实施居住证制度。按照推进计划,深圳市居住证办理人数将达到500万。今后凡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为建设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江西省也于是年宣布,将探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逐步建立以居住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准入条件,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2009年2月23日凌晨,上海终于正式出台《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一时之间“沪籍新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据上海媒体称,这项“沪籍新政”是变指标管理为条件管理,变微观调控为宏观调控,达到条件者就可转为上海户口,“这对于身怀才干、想要扎根上海的数百万持居住证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这样看来,上海户籍新政的破冰意义似乎不容低估,然而从《上海户籍松动扯上人才,改了也是白改》、《上海户籍新政瞄准精英成变相奖励手段》、《中国户籍改革不能只走精英化路线》等相关评论标题来看,社会舆论对此却似乎并不买账。因为根据《试行办法》,在上海申办本市常住户口,需要符合如下五大条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
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
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
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际上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
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际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而能够不受上述持证、参保或职称之规定优先落户的,则仅包括:在上海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
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
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本市规定标准的,或者连续3年聘用本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的。
   在如此高位的门槛之下,有条件申办常住户口的,适者寥寥;
而在“沪籍新政”颁布之际,能符合持证满7年的转户要求的,则一个都没有!但在这项排除了普罗大众的“沪籍新政”面前,竟然有不少老上海人与旧移民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强烈不满,他们担心大量新移民涌入会抢了他们的饭碗。试问,还有400多万的农民工因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聘用公司注册实到资金100万元以上等条件,甚至连申办上海居住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又将找谁去?上海人之无耻,可谓于今尤甚!
   与此同时,深圳居住证制度的设计者、市政协委员杨一平,也因建议试行持证5年直转户籍引发民众热议,至于提案最终结论如何,且拭目以待!
   2009-3-2于深圳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篇4

“代数式”的前世今生
作者:陈晓靓
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第10期

        如果说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那么代数式就是数学进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类一项创造性的成就,是认识和思维上的巨大提升.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说过:“符号的巧妙和利用符号的艺术,是人们绝妙的助手,因为它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也说过:“利用了符号,数学上的每一个论断,它所要描述的东西可以更快地被别人所了解.”既然用字母表示数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代数式的进化史.其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代数式的萌芽期

        人类最初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结绳记事”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也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随着不同先进文明的不断崛起,人们记录数字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而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起源于古印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十进制数码,也是同学们最为熟悉的数字.可是不管是古罗马人还是古印度人,没有一个数学家意识到可以用一个字母来代表一类数,直到一个伟大数学家的出现.

推荐访问:前世 今生 商业 中国式商业文明前世今生 中国式商业文明的前世今生 中国商业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