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022年)

时间:2022-05-23 10:3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022年)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3篇

第1篇: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现代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篇一:2014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 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 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 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 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 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 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 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 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 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 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 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 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 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
“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
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 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

保持自由的文心, 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 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 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 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 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 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 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 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 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
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 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 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 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 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 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

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

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 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
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 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 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 :“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 “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 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 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 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 反抗思想统制

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 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 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 此 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
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 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 80 多岁,年老多病, “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 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 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 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 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 老当益壮、 站在巨人的肩上、 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作业、 要勇于说 “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多维解读 1. 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

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 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

2. 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 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 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

【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京审判。

1946 年 3 月 19 日, 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

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
“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梅汝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 名日本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 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 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多维解读 1.正义之剑 法理之剑舞“远东”,梅汝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代表中国人民参与的东京军事法庭审判,不仅为 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对发展和维护国际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 之时,我们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剑再舞“远东”。

2.铭记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场如同硝烟一般逝去的历史审判,让中国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梅大法官之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适用话题】 责任、诺言、正义、忘记与铭记、回望身后的脚印

【素材七】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
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血”,这是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 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 30 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 遭到枪杀,以身殉国。

●多维解读 1. 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

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 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 会之不平。

虽路途坎坷, ” 然信念不改, 屡仆屡起, 至死方休。

飘萍一支笔, 抵过十万军。

“公平” 当为 “铁 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 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

2. 报人风骨 真正的报人应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的风骨,傲视一切权贵。素有 “新闻救国”之志的自由报人邵飘萍,心怀壮志,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显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彰显出一个正直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精神风骨。

【适用话题】 责任、风骨、勇于担当、人间正义、人生的作业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 小时,另外 3 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 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 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 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 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 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 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 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

2. 给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 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 枝、打杈、寻水、培肥。

【适用话题】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给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十位文化名人】

高考作文素材

中国历史上十位最博学的文化名人

一、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科技著作有专门解释浑天仪运行原理的《浑天仪图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在数学上,张衡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

3.1622,虽不够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归田赋》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绘画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的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二、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广博典籍,是东汉时期广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曾拜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关于他的记载:“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是一个艺术全才,书法成就卓然,自成一家,字体工整秀丽,创造的“飞白书”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的碑文纂刻“骨气通达,爽爽为神”,作品有《六经碑石》等。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对琴很有研究,焦尾琴就是他的发明。蔡邕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作品很多,艺术水平也居于魏晋大家的行列,比较著名的有《述行赋》,《翠鸟诗》等。蔡邕同时是东汉享有盛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可惜大都散佚不传。作为魏晋时代少有的博学之才,蔡中郎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很多学士的追随,他的女儿蔡文姬同样也是多样皆通,这与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蔡中郎的光芒同时也会引来其他文人、同行的嫉妒,最终这位文化巨人被司徒王允陷害至死,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十分可惜。

三、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书法家,音律专家。他九岁能诗文,21岁中进士,多才多艺,名动京师。诗歌上开唐代山水田园一派,成就很高,作品意境清旷苍秀,静谧幽美,充满禅趣,诗风清丽自然,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很多名句争相传诵,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成就仅次于李,杜的诗歌大家,号称“诗佛”。王维另一个可与诗歌并行的成就便是他的绘画成就,他首创泼墨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历代在山水画上占主流的人物都受了王维的影响,他的文人画理论也为后代继承并发扬,被尊为文人画的前辈和“南宗画派”之祖。他把诗与画两种艺术的意境巧妙的相互融会,做到了诗有画境,画有诗意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上王维主要工于草书和隶书,自成一体。他还娴于丝竹音律,懂得作乐。此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和政论也很出色。后期罢官归隐山林,读禅讼佛,他的字就是取自于佛教的维摩诘居士(博学之士),而他也作到了真正的博学,隐士的情怀与淡薄的人格也是后世文人所标榜与效仿的一种精神境界。

四、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著名词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被后人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这位懵懂皇帝之手,作为文学家,他是一流的,作为帝王,他却是末流的,因为南唐这个小国就是在他的手中埋葬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便是对这位才子的真实评价。李煜的诗词现存约四十首,数量不多,但每首都是精品,每一句都透露着他的纯真的性情与

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国破家亡后的作品,譬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等,都历来为人赞叹不已,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婉约词成就足以雄视百代,对后世也影响颇深,博得了“千古词帝”的雅号。李煜才华横溢,书法、绘画、音乐、歌舞无所不通,他的书法“遒劲如寒松霜竹”,他的风景画“远过常流,高出意外”,他能够创作乐曲和歌舞,可惜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样样精通的他却惟独不会搞政治,做皇帝,他的这些才华都用在了与宫中的嫔妃们娱乐消遣上了,完全不理会宫外的世界,也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待到赵匡胤的大军席卷而来时,这位才子的生命也终结了,他在狱中被赐鸩酒毒死。如果历史让李煜不做君主,做文人,那么他的文学成就将更为绚烂夺目,他的艺术全才也能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尽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家,可是现在,我们只能慨叹这位全才帝王的哀婉命运了。

五、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今杭州钱塘人,北宋博学多才的科学巨人。在担任司天监职位期间主持了多次天文观测,发现了肉眼看到的太阳比实际高度要大这一空前创见,改进了浑天仪,景表等仪器在历法上的成就尤为伟大,创制了《十二气历》,是我国历法上的一项独特创造,对农业和手工业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西方直到800年后在英国才出现类似的《萧伯纳历》。数学上发明了“隙积法”和“会圆术”,均是数学史上的重要计算方法,还第一个提出了求弓形弧长的公式。物理学上他的地磁偏角理论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的早400多年,还通过实验对小空成像,凹面镜成像做了系统的描述。地理学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流水侵蚀理论的人,第一个发现石油并命名的人,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抄》详细地展现了我国北部边疆的地理风貌。在历史方面他记录了历代科技发明及其发明者,是唯一记录了毕升与活字印刷全过程的人,贡献巨大。文学上著有《沈存中诗话》,可惜已失传。沈括还在医学、生物学、考古、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涉猎,比如他纠正了历代医书药典里的一些错误,还对音乐与美术进行了专门论述,他的所有成就都记在了《梦溪笔谈》一书中,可谓宏富巨制。另外,沈括还出使过契丹,防止了契丹攻宋,指挥了多次胜利的战役,立下很多功劳,可见他不是一个只专于文化的文人,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冠以博学之名,实不为过。

六、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一代文学之宗,宋代文学领域的泰斗,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生都在朝野政治中颠沛流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诗、词、散文都代表北宋最高成就。散文上自成一家,创作风格为后世效仿,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诗歌创作颇丰,风格多样,是宋四家之首特别是作为一代词宗,他的词作气势宏伟,俊美飘逸,开创了宋词第一大派—豪放派,对词体与词境的开拓更是影响深远,并留下了许多佳句流传后世。他提出了很多文学理论观点,对诗、词、文等各种文体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见与论述供后人学习应用。苏轼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米芾、蔡襄、黄庭坚齐名,擅长行书和楷书,也自成一家,驰名天下。陆游、李纲、张之洞均学习他的书法,可见影响之深远。绘画造诣也极高,擅长画墨竹,提出“士人画”概念,重视神似,远承王维,为后代文人画奠定了基础。他还在金石、农田水利、教育、数学、医药、烹饪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总之,苏轼在许多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他典型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气质与多才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后人辑有《东坡文集》。

七、赵佶(公元1082—1135)号宣和主人,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的经历让人想到了李煜,两人都不是当皇帝的料子,而是艺术家的苗子,都是艺术全才,同样也都是是亡国之君。北方蛮族金人的金戈铁马踏平了北宋的天地,俘虏了赵佶和他的儿子,他最终被囚禁致死。宋徽宗作为皇帝是不成功的,但作为艺术家确是大有成就,他不同于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皇帝,而是真正具备艺术家的品格水准,非其他能比。徽宗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他挚爱的诗词,书画,音律上面了,很少过问国事,任凭朝中奸臣颠倒朝纲,国力渐衰,这也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赵佶的绘画成就影响很大,擅长水墨画,花鸟、人物、山石:“工谨细丽、具入妙品”,代表作品有《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柳鸦

图》、《池塘秋晚图》等等。书法成就也十分突出,擅长楷书和草书,独创的“瘦金体”遒劲有力,意度天成,颇受书法家重视。文学上他有很多诗词作品传世,著有《稼芳诗卷》,擅长写婉约词,此外他题在画上的书跋也是文学精品。徽宗信奉道教,他写的《御注道德经》、《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赵佶的博学多才与他做皇帝时的昏庸无能形成的极大的对比,元人读罢《徽宗记》叹曰;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可谓十分精到的评述。

八、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福建人。继孔子后的又一儒学大师,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世人都称之为“朱子”。他做过官,在职期间授命振兴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中外教育学影响深远。广注典籍,在自然科学、经学、佛学、逻辑学、训诂、文学、史学、乐律等领域都作了论述与注解,可见其学问涉猎之广。讲学期间编著了多种教材,如《四书集注》,《楚词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等被元、明、清三代列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作为一代哲学家,他是宋代第一大哲学派别“程朱理学”的代表,集前代*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北宋“二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体系。朱熹是儒学大师,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灭亡。作为文学家,《朱子语类》中的文学批评理论颇有独到之处,他的词作语言纯正,风格俊朗,成就很大,诗文创作也十分有水平,《观书有感》一诗颇受后人赞赏。朱熹以他著作的广博宏富,学识的渊博广泛而被人尊崇,后人辑有《朱子大全》。

九、唐寅(公元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世人都称唐寅是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而他也的的确确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子,自幼聪颖好学,少而学有所成,16岁中秀才,耻于为官,四处游历,个性放荡不羁,潇洒飘逸,足见风流。唐寅的最大成就在绘画上,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并列为明四大家。他的山水画体现了一种遁世的思想,美人侍女画的艺术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笔法秀润整密,潇洒飘逸,如《洞箫侍女图》,《秋风纨扇图》等都是传世名作。他的花鸟画、水墨画也挥洒自如,成就非凡,关于唐伯虎长寿殿画猫吓跑老鼠的典故也传为美谈,可见其画技之高。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诗词创作引人注目,作品多引用口语,真切平易,以《桃花诗》最为著名,他还作过多篇曲和赋,文学上和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齐名,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书法上的名气为画名所掩,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书法大家,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作品有《自书诗》,《落花诗卷》等传世。唐寅音乐的天赋也十分突出,会作曲子,给自己的诗词配乐,而较多的采用民歌形式。唐寅是个众所皆知博学之人,晚年一直居住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十、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公安派的袁宏道盛赞其诗、文、字、画、人无有不奇。作为一个奇人,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他个性叛逆狂躁,名躁当时,由于不满现实而一度精神失常,曾九次自杀未果,手段残忍蹊跷,后因杀害后妻而被捕,释放后安心于艺术创作。徐渭首先是以画家名垂史册的,独创的泼墨写意花鸟画,独具意境,自成一家,无论从艺术个性上还是艺术水准上说都是空前的,对画坛的影响更是深远,齐白石就对他推崇备至,泼墨也成为绘画的一种著名技法。作品如《榴实图》、《莲花图轴》、《墨葡萄图》、《三友图》等等都驰名中外。他的书法之奇在于“书中有画,画中含书”,与唐代的王维的诗画相融十分贴近,书体功底深厚,洋洋洒洒,豪迈恣肆,和他的个性十分相似,也正如他的泼墨画一般。文学之奇的徐渭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他的讽世杂剧《四声猿》是明代戏剧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有戏剧《歌代啸》和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宋元南戏与明初戏文的理论专著《南词叙录》。他的诗和文章也是成就卓然,是明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许多前辈一样,徐渭也精通音律,能为自己的戏剧配曲,结合十分融洽。后代追随徐渭的艺术大师有“八大山

人”朱耷,“青藤门下走狗”的郑板桥以及“为青藤磨墨理纸”的齐白石,足见这位历史上出名的博学狂人的影响与地位。

【篇三:语文作文素材。近代名人】

章太炎 故事

与刘半农的轶事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
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刘半农采访章太炎时,就问其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章太炎说:“白话文不自今日始,我国的《毛诗》就是白话诗。历代以来,有白话性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言语写出来的,写得最好的是《水浒》、《老残游记》等,甚至有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但是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章太炎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 章太炎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词以对。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的国语,严格地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这番话说出,刘半农更呆住了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应付。

章太炎又说:“如果汉人要用汉音,我也可以背诵一段汉代音韵的文字。”说完他就背了两首汉诗,许多字的音韵都与现代不同。他又问:“你知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用汉代音韵或唐代音韵来讲话的?”这时,刘半农已听得呆若木鸡,这一问他倒振作起来,便说:“现在哪里有人用汉音来说话?”他说得好像振振有词的模样。

章太炎说:“现在的高丽话,主要语是汉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鲜的土话和外来话,即是今日的高丽话。”接着他说:“还有日本话,主要的中国字,称为汉字,即是汉音,其余的联缀词,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国外来语,就成为现在的日本。日本人的发音,各处不同,以东京为正宗,汉音也最准。各道各县的发音,连东京人也听不懂,这是你刘半农先生不研究‘小学’,不研究‘音训’,不曾研究过《说文》,所以你听了我的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刘半农面有赧色,无词以对。

医学方面

章太炎也精通医学,著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也说过:“我的学问不是经学第一,也不是史学第一,而是医学第一。”

评价

江苏教育会在《申报》刊出的通告中解释其何以会邀请章太炎演讲国学:“借西方之新学,以证明我国之旧学,此即为中西文化 沟通之动机。同人深惧国学之衰微,又念国学之根柢最深者,无如章太炎先生,爰持敦请先生莅会,主讲国学”。

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
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强调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而相对忽略其学术业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陆评价与研究章太炎的主调

名言:

诗至清末,穷极矣。穷则变,变则通;
我们在此若不向上努力,便要向下堕落。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的良心上确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王国维

经历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的治学第一境界是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评价“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名言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马一浮

经历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夏超任浙江省长。孙到浙后,做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如勒令停刊有市民声音的《杭州报》 ,干涉市民抵制日商百货的行动等。旅沪浙江公会发电呼吁,要孙传芳离开浙江;
旅江津浙人发表公告,要夏超辞去省长。一次,孙传芳专程到马一浮先生家拜访,马先生知道来访者是孙传芳,立即表示不接见。家人考虑到孙传芳的当时权势,便打圆场说:“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先生果断地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孙传芳听后,只好没趣地悻悻而返。

文革时期,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红卫兵低头,被抄家时,他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集,不久含冤去世。

评价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说:“他尤其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当代中国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在记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马一浮居处访问时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说:“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描着坚致有力的线而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

名言 王者以道治天下

今人舍弃自己无上之家珍而拾人之土苴绪余以为宝,自居于下劣而奉西洋人为神圣,岂非至愚而可哀!

陈寅格

经历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
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失明、膑足之际,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如此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富传奇色彩。

评价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汪《传》引李潢语:“其对国家民族爱护之深与本于理性,而明辨是非善恶之切,酒酣耳热,顿露激昂,我亲见之,不似象牙塔中人”(

名言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夏承焘

经历夏承焘一到九中就在藏书楼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第2篇: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 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 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 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 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 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 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 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 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 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 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
“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
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 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 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 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 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 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 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 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 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9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 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 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
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 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 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 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 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 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

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 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
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 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 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 :“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 “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 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 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 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 反抗思想统制

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 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 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 此 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
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 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 80 多岁,年老多病, “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 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 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 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 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 老当益壮、 站在巨人的肩上、 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作业、 要勇于说 “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 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 11 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九·一 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

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多维解读 1. 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 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

2. 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 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 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

【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京审判。

1946 年 3 月 19 日, 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

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
“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梅汝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 名日本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 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 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多维解读 1.正义之剑 法理之剑舞“远东”,梅汝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代表中国人民参与的东京军事法庭审判,不仅为 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对发展和维护国际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 之时,我们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剑再舞“远东”。

2.铭记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场如同硝烟一般逝去的历史审判,让中国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梅大法官之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适用话题】 责任、诺言、正义、忘记与铭记、回望身后的脚印

【素材七】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
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血”,这是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 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 30 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 遭到枪杀,以身殉国。

●多维解读 1. 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 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

虽路途坎坷, 然信念不改, 屡仆屡起, 至死方休。

飘萍一支笔, 抵过十万军。

“公平” 当为 “铁 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 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

2. 报人风骨 真正的报人应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的风骨,傲视一切权贵。素有 “新闻救国”之志的自由报人邵飘萍,心怀壮志,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显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彰显出一个正直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精神风骨。

【适用话题】 责任、风骨、勇于担当、人间正义、人生的作业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 小时,另外 3 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 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 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 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 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 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 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 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

2. 给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 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 枝、打杈、寻水、培肥。

【适用话题】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给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素材九】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人物名片
  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解》、《庄子补正》、《三余杂记》等。
  在民国学人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为人们奉为佳话。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经典看点
 1.“替庄子跑警报”
  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空袭警报一响,教师和学生赶紧疏散到昆明郊外,美其名曰“跑警报”。一日,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寅恪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活学活用
  时人谓刘文典狂,其实没有厚实的成就,再狂也只是无根浮萍。刘文典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便是其任性啸咏的浑厚底气,也恰恰是他狂的所在。也恰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刘文典的“狂”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什么叫“为学术而学术”?像这样的以生命承担的学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有承担的学者,自有一种精神,这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
  【适用话题】学术与生命;
我为学术“狂”;
担当的分量;
轻薄与厚重……
 2.“择时讲月赋”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开设《庄子》、《文选》等课程,他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有一学期,刘文典开《文选》课。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课,一高兴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届时,在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活学活用
  西南联大存于战火纷飞之际,刘文典等学者们身处逆境,然弦歌不断,风雅不减。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观刘文典的月下课堂,便知大师的课堂为何风貌。不由地想起孔子与弟子的那幅春归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刘文典用他的浪漫情怀,用他对学术的痴情,为他的学生们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营造诗意的课堂,怎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适用话题】大师的课堂;
真名士自风流;
随性与本性;
特立独行……
  3.“大学不是衙门”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文典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扫了蒋的颜面。蒋介石寒着脸要刘文典交出学生领袖名单,必须对罢课分子严惩不贷。刘文典根本不买账:“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恼怒不已,当众拍桌,声色俱厉地大骂:“你是学阀!”刘文典戟指回击:“你是新军阀!”蒋介石岂容手握笔杆子的文弱书生挑衅他的戎威?盛怒之下,不仅掴了刘文典两记耳光,还以“治学不严”罪名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活学活用
  痛斥蒋介石,刘文典一骂成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那种藐视权贵的狂气和坚持人格独立的硬气,这种“狂”其实是一种气节。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文人而言,贵在“气节”二字。
  【适用话题】贵在气节;
独立的精神;
人格与尊严……

【评价】:

1、刘文典晚年说过一句自我评价的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2、他不仅仅是一位狂士,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
他不仅是一位精通古代典籍的学者,还曾一度是一位革命家。

第3篇: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史禄(?~?)名禄,姓失传,又称监禄(监是官职监御史的简称。直到晚唐才有人称呼他史禄。)秦代人。我国秦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主持开凿的灵渠是我国保留到现代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灵渠和都江堰、郑国渠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禄原是百越人,后入赘到秦国首都咸阳城内一位富商家做上门女婿。经朋友举荐进入朝廷任职,后被派往咸阳附近的泾阳县做县令。泾阳县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凿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在泾阳县做官,使得史禄有机会接触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凿知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百越各部,命尉屠睢率大军50万兵分5路向百越进军,史禄负责转运军需。当军队进入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段时,发现陆路坎坷崎岖,水路湘江漓江又不连接,这些问题都给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带来一系列困难。于是、秦始皇下令,让史禄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以便利军粮运输。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之间,史禄带动军队和群众开始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他科学地运用地学和水力学知识,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上构建一个分水塘。分水塘的拦河石呈“人”字形结构,前端尖锐加犁,故称铧嘴。其位置靠近海洋河左岸,把海洋河水分为南北两渠。南渠接漓江,北渠一侧长380米,叫“大天平”;
南渠一侧长120米,叫“小天平”。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
如遇山洪,水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在南北渠上设有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据记载,全渠共有陡门36道,其作用是拦渠蓄水、提高水位,以便于水运。船只来往。进一道陡门,便关闭下一道陡门,等水积满后,船再前进一级,这样就可利用水力使船逐级向上坡航行。

当时,没有任何准确的测量仪器,没有开挖机械,没有爆炸火药,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史禄及修渠人员仅凭目测、步测,准确地找到了湘漓的连接点、分水点和分水比例。在一次一次地探索中完成了这一构造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史禄及其同僚功不可没。

灵渠,使湘漓两条水系、湘桂两个区域连接起来,解决了秦始皇部队行军、补充粮饷的种种困难。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同时促进了南北交通、经济的发展,见证了岭南各族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广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史禄的业绩,在灵渠旁为其建庙,奉祀。

史禄在秦始皇平定岭南后,担任过揭阳代理县长。后来在揭岭住下。据史载“史禄转饷,留家揭岭”。史禄率领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留家揭岭”也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原人来揭第一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家中累世为将,祖父李崇义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史载,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对朋友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正当立功立事,以取宝贵。”其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这个未经战阵的外甥论兵都啧啧称奇。李靖年青时就声名通显,常常是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座上客。杨素曾有次拍着自己的坐床(椅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其后天下大乱,李靖成为太宗李世民的入幕之宾,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了不世战功。

那么一代军神李靖与桂林之羁绊发生在何时?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条计策,唐高祖当即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长史,实际上全权负责军队的指挥。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萧铣,因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

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桂州总管府总管李袭志献城降唐。次年,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是年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在桂州设钱监铸“开元通宝”,又择独秀峰正南100余步处筑桂州衙城,建庆林观于七星岩下(《桂林市志》)。

另据唐人莫休符所著《桂林风土记》载:武德二年,靖同赵郡王孝恭至江陵,破萧铣四十万,擒铣赴京。承制度岭,至桂州,分路招抚大首领冯盎、李光庭等,怀辑九十六州,六十万户。诏充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又领兵出塞,屡显大功。拜右仆射、平章事,封卫国公。薨年七十九。桂州子城,自卫国公所制,号曰始安郡城。

钟文典先生所编《桂林通史》中对于这一段也有所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出任桂州总管之后,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取漓江西岸,独秀峰东南,约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处,作为筑城的中心,开始了唐代桂州的第一次营建。李靖此时修筑的桂州城又称衙城、子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据文献记载,子城的规模‘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即城周长1·6524公里,当是每边长约400米的方形)”

下令营建桂林新城之后,李靖又觉得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于是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新唐书·李靖传》)。自此,“岭南悉平”。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也可谓高寿,一生战功无数,功高却不盖主,也是历史上少有善终之名将。李靖谥号“景武”,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他的画像高挂于凌烟阁,供后人瞻仰。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至今桂林市七星岩北灵剑江畔的山崖之上还存有五代后晋的《加封李靖碑》。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祖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湖南衡山,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栻天资聪颖,自幼便深受儒学熏陶。师从理学大师胡宏,以古圣贤为楷模,作《希颜录》,表达从仁力行的志向。是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

张栻因父荫做官,任直密阁。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力主抗金,光复中原,张浚受到重用,张栻也在父亲幕下参与谋划军政要务,才思敏捷,受时人称赞。不久父亲被免并离世,服丧期间,主和派得势,金人纵兵南下,百姓涂炭,张栻上书朝廷,主张抗金,言词恳切,然而并未受到重视。乾道二年(1167),刘珙向朝廷推荐张栻,随后被任命为抚州知州,尚未赴任便改知严州(今浙江建德)。

由于连年战乱,水旱灾祸不断。百姓困苦,张栻以为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宰相虞允文想趁金国内乱,积极备战北伐,并笼络张栻,被他婉拒。张栻屡次上书陈北伐利害,宋孝宗认为他可担任讲习官,以便时时受教。朝廷内部的斗争是复杂而多变的,在此后数年期间,张栻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讲《诗葛覃》,对皇帝说“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希望皇帝念庶民艰辛,爱民养民,多兴仁政。在与宦官张说的冲突中,秉公直言,虽然占据上风,但也得罪了虞允文,不得不退居讲学。

淳熙元年(1174),张栻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当时广西地区衰败荒芜,多盗贼。张栻到任后,精兵简政,淘汰庸吏,并选拔忠勇之士,日夜训练,维持治安,同时告谕峒民,和睦相亲。上书革除买马,受到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尊重,有效的维护地方团结和稳定。

张栻任内重视教育,修建府学。在《南轩集》中,多有学记之作。著名的如《静江府学记》、《钦州学记》、《雷州学记》(两篇)、《宜州学记》等,皆于广西任内写就。张栻上书称州内有唐帝祠,其山名尧山;
有虞帝祠,其山名虞山;
请求纳入祀典,后得到批准。他对儒学在广西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淳熙三年(1176年),张栻就在虞山建立虞祠。在建祠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处洞穴——韶音洞。后写下《韶音洞记》,记录了韶音洞的发现及修建过程。他对桂林山水充满感情,未入桂已有《送甘甥可大从定叟弟之桂林》,赞美桂林山水“人言桂林好,颇复类中州。近郊多胜概,雉堞冠层楼。待渠幕府暇,时与同冥搜”。张栻在桂林所留记文情感真挚,极具文学之美,如《尧山漓江二坛记》、《三先生祠记》、《昭州新立吏部侍郎邹公祠堂记》等。

淳熙五年(1178),孝宗召回张栻,任直宝文阁,不久授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后知江陵府,安抚本路,曾经一日之间查处贪官十四人,对盗贼严惩首犯,余者从轻,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连年辛劳,张栻病重,其间上书孝宗,希望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不因一己之好恶而偏私。孝宗和士大夫都深受感动。同年,张栻病逝,年仅四十八岁。赐谥曰宣。淳佑元年(1241),从祀孔庙。

张栻认为“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他一生著述丰富,计有《南轩文集》四十八卷、《孟子详说》十七卷、《诸葛武侯传》一卷、张栻《通鉴论笃》四卷、张栻《解》十卷。

王正功(1133年~1203),原名慎思,字有之,一字承甫,后因避孝宗赵慎讳改名。浙江四明(今宁波)人。正功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王说是著名的“庆历五先生”之一。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正功为宜黄主簿。孝宗隆兴初(1163),被调筠州任司理参军。乾道四年(1168),就任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乾道七年,知莆田县。淳熙七年(1180),通判潮州。淳熙九年,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淳熙十一年,改为淮南。淳熙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光宗绍熙三年(1192),就任澧州知州。宁宗庆元四年(1198),知蕲州。

正功为官清廉,不贪污腐败。在解官澧州的时候,本来按照惯例有三百万资钱,正功都拒绝了。而知莆田时,有人送来名产贵荔枝,正功也坚决推辞这些礼物。他勤于政务,体恤民情,积极处理日常诉讼案件,从无滞案,遇有饥馑,即施赈济。

庆元六年,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在桂林两年多。嘉泰元年(1201年)大比后,他在为中榜诸生举行的鹿鸣宴赋诗时,唱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鹿鸣宴,是中国科举制度里的一种宴会。这是专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聘请本官署官员和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参加,陈列俎豆,盛放供品,钟鼓管弦奏乐,歌唱《鹿鸣》诗。其起源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既有有祝贺之意,也有激励学子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辉煌的意思。王正功在这次宴会中,写出了《鹿鸣宴劝驾诗》。原诗刻石于独秀峰读书岩,诗中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贮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王正功是以桂林山水之美甲天下来要求举人,希望他们进京参考能考出好成绩。

赋此诗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不幸的案件,那就是兴安县令放纵儿子打死县衙小吏案。兴安县令的儿子是个纨绔公子,一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那次,县衙的一位小官员不知何故得罪了他,竟被暴打致死。县令大人还处处包庇,企图为其开脱罪状,案子被报到提点刑狱府。作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执法,将案犯送邻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县令因此大怒,加上王正功平日还弹劾过一些贪暴的官吏,这些官场恶势力串通诬告,致王正功被诬告罢官。后来,案情虽已查清,王正功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但已无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在那里终老。

嘉泰二年(1202),王正功离桂,途经兴安与送行僚属同游乳洞,写有《留题乳洞》诗,其中有“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这首诗抒发了他无法实现自己志向的惆怅之情。

嘉泰三年(1203),正功逝世于武夷山,年70,主要著作有《约斋荆澧集》。

王祖道(1039~1108),字若惠,福建福州人。宋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出任韩城尉,松阳、白马(今河南滑县)知县。后入京任司农丞,至元丰四年(1081年),任监察御史。因直言触犯权贵,改司封员外郎,出知汀、泉、福三州。元祐三年(1088年),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江东路提典刑狱。后入朝为户部、吏部员外郎,左司谏,元祐八年(1093),又因论事阿附他人,哲宗不满,出知海州、福州,由于在福州任上重视教育、建桥利民,政绩出众。进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桂州(今桂林)。

在桂州知州任上,王祖道采用堪舆家的学说,修朝宗渠。即从伏波山南引入漓江之水向西经独秀峰山前,在今铁佛塘之处转而向南,绕南门转而向东注入漓江。朝宗渠的开凿一方面巩固了城防,另一方面使得水上交通便利,山水形盛一直是文人骚客所好。后来由于居民增加、城市扩张,朝宗渠军事职能削弱。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载“漓水绕城而西复南东合于漓”的美景在明后期已不为世人所知,而在《静江府修筑城池图》中依然可以看到朝宗渠,跨独秀峰山前连接城市南北道路的城门被命名为朝宗门。

徽宗即位后,蔡京得势,为凸显自己的政治才干,积极拓边。王祖道宦海浮沉,此时也按捺不住。率先上报朝廷:“峒民五千九百家、十余万口,人数众多,现在都心向朝廷。王江是诸江合流之地,幅员两千里,据要害之处,应该在此设立城镇,任命武将驻守,以控制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朝廷闻报后,设置怀远军,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同时开设学校,以安定地方。

王祖道在桂林任职四年,用官位、金钱收买少数民族首领,同时广建城市,调兵驻守。不仅消耗了内地大量的钱、布、盐、米等物资,而且因水土不服,内地所调官兵多患病,损失超过一半,一时受到众人非议,但蔡京包庇王祖道,赞扬他“混中原风气之殊,当天下舆图之半”意思是中原教化传到西南边地,风俗同一,等于扩大了宋王朝一半的版图。虽然王祖道为求显贵,投靠蔡京,为世人所不齿,但他在桂林及其周边地区等地的开发,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传播儒学,深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在地方拓边政绩突出,王祖道被召回中央任兵部尚书,行前,他唆使张庄上奏朝廷于海南继续拓边。不想徭、黎少数民族首领不满,转而围新万安军、观州,杀官吏。王祖道隐瞒事实,再次外放,知福州。崇宁四年(1105年),入京为刑部尚书。大观二年(1108)病故,赠宣奉大夫。

臧梦解(1286~1335),庆元鄞县(今浙江鄞州)人。南宋末年,考中进士,朝廷尚未授官。德佑二年(1276),临安城破,宋恭帝被俘。同年,臧梦解归顺元朝,授奉训大夫,婺州路军民人匠司提举。不久,该司被革。浙东宣慰司举荐臧梦解精通儒家经典,深谙为官之道,才能出众,可任州郡一级长官。朝廷同意,先授息州知州,尚未赴任,便改海宁州知州。

在海宁任职期间,臧梦解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私人请托,禁止入门,因而官署鲜有宾客;
州内分派差役,秉公办理,使贫者能受其劳,富者不避其役,胥吏不得干预。几年后,海宁州新增七百六十四户,新辟良田四百四十三顷,农民种蚕养桑,生活富足,可谓政通人和,安居乐业。一时成为各州县表率,地方推举臧梦解德才兼备,堪当重任;
御史台也因他廉洁有才干,打算上书推荐。恰在此时,至元二十二年(1285),臧梦解因为任职期满而离任。

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阴饥荒严重,江浙行省委派臧梦解负责赈灾,梦解打破户籍限制,亲自到受灾地区,按人分派粮食,共救活百姓四万五千余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将他的解除事迹上报朝廷,而后被任命为同知桂阳路总管府事。

旧传广西各处瘴气弥漫,有害身心。因此行政长官不愿视察地方,梦解到任后,对境内州县明查暗访,无一处遗漏。至元三十年(1293),梦解被擢升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他严厉查处宾州、藤州两路包括达鲁花赤(蒙古族担任的地方军政长官)在内奸佞暴民、贪赃枉法的官吏置八十余人。又纠正邕州黄震被诬陷赃贪赃,藤州唐氏妇被诬陷谋杀亲夫这两大两冤案,为他们平反,一时受到百姓称赞,民心归附。

除了肃清吏治,平断冤狱外,臧梦解高度重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宋淳熙元年(1174),张栻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在静江学宫设立周敦颐、二程“三先生祠”并为之作记,元军攻陷桂林,战火所及,“三先生祠”残败不堪,梦解为弘扬儒学,改良民俗,决定重修三先生祠,祭祀理学先驱,对理学在桂林乃至西南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桂林府学(今桂林中学)犹存一块《释奠牲币器服图记》的木刻碑,据说就是臧梦解书刻。它规范了广西学校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

大德元年(1297),臧梦解改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江西临江路总管李倜,一向奸诈狡猾,又依附朝中权贵,为非作歹,行省和尚书台的官员畏惧权势,不敢查办。梦解据实弹劾,并依贪赃治其罪,江西吏治随之肃清。大德六年(1302),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1305),任广东肃政廉访使。因年老退休,后至元元年(1335),年五十卒,赐谥庄简。

臧梦解为当时名儒,任官敏于政事,为人严持操守。所著书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梦解自号鲁山,时人称他为鲁山先生。

推荐访问:作文 素材 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积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