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9篇

时间:2023-04-29 17:40:04 浏览量: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梳理

  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单元梳理

  一、整体框架

  《同伴与交往》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由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第2课《说话要算数》、第3课《当冲突发生》三课组成。

  2.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一“我的健康成长”第4条“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主题三“我们的学校生活”第4条“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二、各课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三课主要侧重于守信教育,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努力做诚信的人。第1课从同伴交往中积极的、正面的友谊话题切入,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感受友谊的美好,同时学会珍惜和维系友谊;第2课着重培养学生守信的品质,引导探究不守信的原因,认识失信的危害,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自觉做到对他人和对自己守信;第3课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发生的原

  因,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正确应对冲突和他人的欺负。

  三、在本册中的地位

  同伴交往是《道德与法治》这套教材重要的循环教育主题,在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教材中设置相关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是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分享,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等。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从同伴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帮着树立正确同伴交往观,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友谊,做个说话算数的人,并学会解决同伴间冲突,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四、编写意图

  在三年多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相互陪伴,一起成长,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出现摩擦、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被欺负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为帮助学生解决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被欺负问题,本单元的学习适时而且必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同伴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为防范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本单元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学会珍惜和维系友谊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对自己和他人守信的办法;掌握解决冲突和面对他人欺负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学会解决冲突和应对他人的欺负。

  六、活动建议

  1.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经由、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统编教材从普遍性的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编排,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可能兼顾到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独有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循着教材编写的活动设计思路和意图,根据本班学情,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德”。如教学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第一框题“说说我的好朋友”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温暖和真情的存在,教师可以设计“分享温暖故事”的活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友情纪念品拿在手上,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重温开心事——出示全班一起去秋游的照片,分享友情故事,回顾友谊形成的过程——板贴友谊树,感受友谊美好,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使学生的情感由浅入深,感受友谊的美好、珍贵和温暖,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铺垫。

  2.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或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与感受。教材第7页“故事屋”里的《益友》一文讲述三国时期徐原和吕岱之间情谊深厚的故事,是来自他人的经验,给学生树立真友谊的榜样,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第12页“阅读

  角”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李媛没有应约去少年宫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守信很重要,但生活中并非机械地遵守诺言,守信的方式可以适时进行调整,将学生生活中知、情、行的经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才是基于他人经验和学生经验之后的重新构建,其指向是帮助学生过真生活,过更好的生活。

  3.教学活动促进解决问题。

  教材第19、20、22页的留白,第23页省略号的设计以及主持人的提问,都给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方向和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出:“法治教育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实践、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经验交流碰撞中,丰富和反思自我的经验,形成应对现实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第3课《

  当冲突发生》第一课时可采用调查、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冲突的原因、解决的方法策略,并运用策略解决情境问题,将学生生活中曾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预演,引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教材编写的目的。

  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单元梳理

  一、本单元的整体框架

  本单元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二“我的家庭生活”第4条“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4条“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第11条“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需要,本单元以培养消费者的基本素养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成长为聪明的消费者。

  二、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

  本册教材根据

  “同伴交往”“理性消费”“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家乡的文化与发展”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同伴与交往”“做聪明的消费者”“美好生活哪里来”“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四个单元共十二课内容。从本册中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属于“自我成长”的范畴。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购物常识,理性消费,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同属于“社区领域”的范畴。整本教材的主题设置呈现由自我成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1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3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4(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

  5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6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

  7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8(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利,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公共事务,为公众提供服务。

  9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11.(法律援助)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

  12.连线题:把与情景对应的法律用线连起来。

  学校门口的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电线杆上,被

  人贴满了烟草广告

  他们

  李叔叔和赵阿姨在谈恋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准备结婚

  李峰大学毕业考取了教师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证,被聘为某学校的英语教师。

  一家化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致大量鱼虾死亡

  升旗仪式上,全体师生向国旗敬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礼

  14.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15.说说刑法、民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权,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

  16.简要说说法律的作用。

  答:(1)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了我们行为的方向。(2)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3)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

  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和(法律地位)。

  3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

  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根植于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具体体现。

  6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内容。

  7在我国,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8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利,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9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法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得到追究。

  10.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1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12.将对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第十三条: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

  受侵犯

  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

  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13.设立国家宪法日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14.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答:(1)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2)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3)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5.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作用)?

  答:宪法宣誓,誓词虽然简短,但意义非凡,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必将极大增强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鼓舞社会公众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

  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

  1在家里,我们的身份是(孩子);在学校我们的身份是(学生);在商场我们的身份是(顾客)。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公民)。

  2(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

  3国籍的获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获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获得。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经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5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6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7公民身份证号由(18)位数字组成。第1—6位代表(地址)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8《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公民自愿领取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5)年的居民身份证;16—25周岁的,发给有效期(10)年身份证;26—45周岁的,身份证有效期为(20)年;(46)岁以上的,身份证长期有效。

  9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

  10、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华民族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

  11、2016年,中国女排在(巴西)举办的奥运会上夺得冠军。

  12、(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2014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事务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12308)24小时热线电话正式开通。

  13.公民身份证正反面都包含哪些信息?在身份证上独一无二信息是什么?

  答:(1)公民身份证正面信息包括:国徽、证件名称、签发机关、证件的有效期限。反面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18位公民身份号码、持证人的照片。

  (2)在身份证上独一无二信息是18位公民身份证号码。

  14.说说公民身份证的作用。

  答:公民身份证的主要作用是: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15.

  说说公民身份证有哪些用处?

  答:(1)在火车站、机场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或机票。

  (2)在机场办理登记手续需要出示身份证。

  (3)在酒店办理登记住宿需要出示身份证

  (4)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需要身份证

  (5)在邮局邮寄物品需要身份证

  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3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

  4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5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全国统一纳税服务热线是(12366)。

  7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8(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9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要求我们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10、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11、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

  13.把下列公约与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

  《儿童权利公约》

  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每个儿童有固有的生命权,各国

  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发展。

  凡会员国必须保证女工人同工同

  酬原则,适用于全体工人。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承诺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保

  证人人有不分种族、肤色或民族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

  或人种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

  利。

  14.简述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国家应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让人们可以安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每个公民在困难时获得帮助。

  第五课:国家机构有哪些

  1(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

  2(宪法)是确定国家机构最高法律依据。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等(不属于)

  国家机构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前者在全国范围内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国家在所在区域内行使职权。

  3(宪法)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

  4(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

  5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6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8司法是选择社会争议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9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1.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1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13.“一府一委两院”中,一府是指(人民政府),一委是指(监察委员会),两院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4.(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15.记住下面的关系图:

  16.指出下列徽章的名称,并说出他们的含义。

  名称:法徽

  含义: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标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标志,体现着法官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

  名称:检徽

  含义:检徽既是人民检察院的标志,也是检察官的身份标志,体现着检察官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检察权。

  17.将国家机关与对应的职权连起来

  第六课:人民代表为人民

  1.作为国家的主人,为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2.人大代表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选举),另一种是(间接选举)。

  3.(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是全体选民行使(选举权)的重要体现,每张选票都应当认真对待和珍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人大代表应当(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履行代表义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6.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建言,参政议政,这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7.记清区人大代表选举流程

  (选民登记)→

  (公示候选人名单)→

  (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

  (参与投票)

  没有选举资格的情况是:1.不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2.未满18周岁;3.依法被剥夺了政

  治权利。

  9.人大代表有哪些职责?

  答:人大代表要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认真行使大会期间的各项职权,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10.全体公民参政议政有什么意义(作用)?

  答: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政府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更好地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管理好国家事务;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七课: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1.行政机关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权范围行使权力。

  3.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4.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要求,保持同公民与社会的联系,倾听意见,接受(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职责。

  5.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行使依法运行。

  6.国家机关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监督,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国家机关,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7.(政府公告)是由政府机关出版发行的以登载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人事任免等各类政府文件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

  8.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9.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便是(违法)行为,对于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纠正。

  10.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正、及时审理争议案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又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2.在生活中,公民可以参与对行政机构的监督?

  答:生活中,公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13.小学生能否参与对监督?检举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

  1.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

  2.美国成年人的年龄是(16)周岁,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成年年龄是(18)周岁,日本、瑞士的成年年龄是(20)周岁,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成年年龄是(21)周岁。

  3.我国专门儿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而且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制定的法律,于(1986)年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这部法律于(1991)年通过。

  7.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国家各司其职,才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8.作为未成年人,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知法、守法,铭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这部法律于(1999)年通过。

  10.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1.(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人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12.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

  13.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14.记住下表中重要时间节点。

  年龄(周岁)

  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

  法律依据

  6—1214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

  无行为能力与限制行为能力分界

  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

  因违法行为而可能受到刑法处罚的最低年龄

  因违法行为而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的最低年龄

  未成年人可以离开监护人单独居住

  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最低年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

  《中华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

  16115.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的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1(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

  2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3(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而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权。

  4权力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权利人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和保护权利,而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滥用权力,超越法律的诉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5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一方面,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反法律。

  6我们应该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对于校园欺凌的行为,我们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7一旦有人侵犯我们的身体,我们应当设法尽快远离并告知父母和老师。我们应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预防性侵害。

  8(法律)保护未成年的成长。

  9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将情况告诉家人或老师,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保护,运用(法律)维护我们的权利。

  10.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当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11.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情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儿、证人证言等。

  12.记住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

  行

  为

  对应罪名

  行

  为

  8对应罪名

  随意殴打、恐吓、威胁

  辱骂、中伤

  寻衅滋事罪

  侮辱罪

  结伙打架

  殴打要钱

  捏造贬损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上传播。情节严重的聚众斗殴罪

  抢劫罪

  敲诈钱财

  敲诈勒索罪

  诽谤罪

  13.下列情形下,应该运用哪些法律维护自身权利。请将情形与适用的法律用线连起来。

  张月的爸爸被施工单位拖

  行政诉讼法

  欠工资

  果果在小区散步时被没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栓链子的狗咬伤

  李伟上街购物时被人偷走

  侵权责任法

  了钱包

  张欣的爸爸对交警做出的劳动法

  罚款决定不服

  15.说说相关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

  答:法律通过对实施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教育、矫治,将未成年人与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隔离开来,以保护其健康成长。

  16.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

  答: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而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权。

  17.未成年人维权有哪些途径?

  答: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告诉家人或老师,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保护,运用法律维护我们的权利。

  18.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如何保护自己?

  答:当未成年人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19.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法律上规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1)由父母、学校管教;(2)由公安机关治安处罚;

  由政府收容教养;(4)由法院追究刑事责任。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梳理

  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单元梳理

  一、本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设计单元整体思路,我们首先要聚焦本单元的教材逻辑。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内容框架,这个单元聚焦的主题是家庭生活,围绕着这个主题,教材设计了《读懂彼此的心》《让我们的加更美好》《弘扬优秀家风》三课内容;

  教材从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情景案例切入,逐渐过渡到理解和践行和谐家庭中的四大要素中,最后落位于到优秀家风。我们还看到,教材不仅在讲情境案例,更多是在讲案例背后和谐家庭的相处之道;从外,我们还看到,教材立足家庭,却立意国家和民族。从小家放眼大家,展现了由家到国的大视野,大情怀,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编写的高立意。这是教材的设计思路。

  那么怎样根据教材的意图、教材的设计思路来设计整体教学思路呢?我们还要关注一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找到答案,我们发现本单元涉及的核心素养要点不止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多角度分析问题、有文化自信。但让我们遴选一个主素养,应当是什么?本单元作为必备品格的核心素养是健全人格素养——,健全人格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认识新的自我,换位思考理解家人、以积极的心态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本单元作为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是——问题解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内容解

  决问题。

  因此,本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是:核心素养培育定位于健康人格素养;核心观点是”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核心问题是“怎样让我们的家庭生活更美好?”

  教学可以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问题解决学习。也就是从五年学生自主意识提升带来的与家人新的常见的矛盾入手,提出“原本和谐亲密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紧张了呢?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尝试用有效的方法分析问题、化解矛盾来解决问题,体味家庭生活中的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共同担责、民主协商,这是使家庭和谐、家庭生活更美好的重要因素,进而在探寻优秀家风中,感悟蕴含在家风中的传统美德,体味家风优秀不仅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它还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过好家庭生活,做到知行合一,本单元设计了“书写一封家信”的活动,设计意图是促使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运用在家庭生活的实践中,将这些实践获得的感悟经反思沉淀到家信的撰写中,从而让家信,促进亲情沟通;让家信,见证责任担当;让家信,承载优秀家风。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中培育健全的人格和问题解决素养。

  本单元6课时,每一课2课时,每一个栏目1课时。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懂得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共同担责、民主协商和优秀家

  风可以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美好,并能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2.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能以“写一封家信”的方式学会与家人沟通,化解矛盾,表达情感。

  三、单元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在家庭生活中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共同担责、民主协商和优秀家风可以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美好,并能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难点: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能以“写一封家信”的方式学会与家人沟通,化解矛盾,表达情感。

  四、单元教学建议

  第1课

  读懂彼此的心

  教学建议:围绕“让我们的家更美好”这一单元核心观点,本课教材通过《读懂彼此的心》的两个板块分别呈现了家庭和谐相处的两大要素:一是相互理解,一是主动交流。二者是递进的关系。从核心素养培育以及本课的“怎样让家庭更美好”核心问题出发,可以以一封家信驱动学生将本课所学运用到书信的撰写中,有助于掌握相互理解、主动沟通的家庭和谐要素,并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本课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在写家信时,注意用本课相关学习内容和家人进行沟通交流。

  第2课

  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

  第2课围绕这一核心观点,本课教材通过《担当家庭责任》

  《同商议

  共承担》两个栏目分别呈现了家庭和谐相处的两大要素:一是共同担责,一是共同协商。两个板块都是围绕着“家庭责任共担当”这一内容展开的,一个侧重于承担家庭的职责,另一个侧重于民主协商解决家庭问题的策略,所以两个板块是并列的逻辑关系。相对于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侧重于心理的引导,本课《让我们的家庭本美好》更侧重行为的指导。

  教学建议: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围绕“怎样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设计“撰写一封家信”的方式,将使家庭更美好的“共同担责”“共同协商”这两大要素融入到实践体验中,融汇到字里行间的书信的感悟中.有体验才能有感悟,有感悟才会写出丰满的家信。所以,家信是既是一个任务,也是一个孵化器,将课内的认知和生活中的实践以及感悟沉淀后纸笔的实操关联起来,将知和行水乳交融,促进学生家庭意识的建立

  第3课

  弘扬优秀家风

  第3课由两各版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从认知层面上探寻什么是家风;第二个板块是从实践层面上理解家风的作用,二者是递进的关系。

  教学建议:本课设计“书写一封家信”的学习任务,将本单元所学所感以一封信的形式深化对家风的理解和感悟,表达拥有独特的家风的自豪感,以及传承弘扬家风的意愿。书写家信的过程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用内容解释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情感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感悟“传承优秀家风对美好家庭、美好社会建设促进作用”的过程。需要老师们认真指导学生写好家风。

  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梳理

  一、本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我们首先聚焦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从单元的题目《公共生活靠大家》我们知道,这个单元聚焦的主题是公共生活。教材围绕着这一内容设计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

  我奉献》三课内容,设计思路是

  从什么是公共生活,逐渐过渡到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最后落位于我参与我奉献的责任担当。教材通过事实呈现、概念认知、价值认同、生活践行的逻辑逐渐展开,体现了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统一、价值引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编写特征。

  二、本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我们首先定位一下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根据本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主要内容,本单元聚焦的核心素养是“公共参与”。单元所呈现的有序参与公共生活、参与公益活动、践行公共道德都是公共参与的表现形式。我们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定位。那么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公共生活靠大家》这既是单元的名称,实际上它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统摄整个单元内容的核心概念。

  那教学中如何建立“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核心概念呢?

  第一步需要我们根据教材主题式的结构梳理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概念为本的内容架构。我们看到,本单元通过三课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分别获得三个基本概念来支撑核心概念的建立,即共同分享和维护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遵守公共秩序、共同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也就是通过三课内容的学习分别建立共享、共建的理念,最终获得“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核心概念。

  第二步是教学实施,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落实本单元“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获得“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核心概念呢?我们知道,公共参与的教学实施是一个难题,主要是因为这一素养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这与我们日常在校学习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社会生活实践?这种实践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公共参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的探索。

  为此本单元需要设计可行的社会实践的学习任务,比如为“争创文明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公共生活”建言献策,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将学习内容和自身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发现身边社区公共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自己改进社区生活的建议,为参与社区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过程既是面对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体验作为公共生活的一份子的责任担当的过程,还是认同“公共生活靠大家”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将一个建言献策的情景任务,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这就是

  本单元的教学思路。

  三、本单元的总体目标

  1.懂得只有大家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遵守公共秩序,共同参与和奉献才能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并能树立公共意识,愿意做一名有公共教养的人。(学习重点)

  2.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能在“为‘争创文明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公共生活’建言献策”的活动中运用所学,提出自己的建议,萌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学习难点)

  四、教学建议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问题

  我们从教材中发现,本单元的每一课的编写都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呈现了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的行为。那么我们的教学如何统筹这部分的内容呢?如果没有一个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主线,就会陷入碎片式的教学中。所以,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不文明行为背后的原因在于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相反,享有美好和谐的公共生活

  “应有为别人着想

  ”这既是本单元的重要概念,也是一种公共生活思维的方式,还是公共意识、公共教养的体现。

  对这样一个从实例到思维的理解过程,教学中可以设计概念为本的上下位学习,通过第4课的案例分析获得这一概念和思维方式,在5、6课学习的案例分析中迁移或运用这一概念解释说明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一个可迁移的概念,而不是就

  事论事。从而树立公共意识,强化公共生活思维方式,进而萌发做一名有公共教养的人的意愿。这样的教学着眼的是内心教养的培育,有助于公共意识植入人心。

  (二)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深度学习方式,本单元着眼于核心素养“公共参与”“公共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在“争创文明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公共生活”的活动中建言献策,这是单元总体的任务。具体教学中,需要将总任务进行分解——维护公共利益,我来支招!

  维护公共秩序,我来支招!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我来支招!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建言献策,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综合几项内容提出自己的整体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社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那些以前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热情,达到情感态度的升华,从中培养学生公共意识、责任意识。

  还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功课,充分考虑和权衡各种因素的影响,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氛围,并给予相关细致的指导。

  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梳理

  一、本单元教材编写整体思路

  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首先聚焦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在1-6年级教材整体结构中找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位置,我们发现小学阶段革命传统教育几乎都集中在五下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之中,我们还发现几乎每一册的内容都是由四个单元组成,而唯有五年级下册是由三个单元组成的,是不是五年级下册相对于其他年级内容减少了呢?

  教材第三单元设计了《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屹立在世界东方》《富起来到强起来》共六课内容,这相当于两个单元的分量。由此可见,这部分涉及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爱党教育的内容,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学习内容。那么,这一单元依据什么逻辑组织教材呢?本单元教材以时间为序、精神为核。

  从编写思路上看:呈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历程。尤其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革命传统,最后落位于为实现中国梦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担当。

  从内容上看,教材遴选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并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革命精神组织内容,涉及到了第7课的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不屈的抗争精神;第8课的孙中山精神;第9课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第10课的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11课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雷锋精神;12课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里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一是,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因此,本单元总体目标最终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二是,各种精神在教材中所呈现的方式不同:其中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分别在教材正文和相关连接中展现了具体的内容;红船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分别在阅读角和正文中显示了相关精神的名称;其余精神虽然教材没有提及但都渗透在具体的史实中。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运用强化与有机融入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层次的处理教材。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懂得落后就会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知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

  3.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感知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形成国家认同。

  三、单元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味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点多面广难把握

  四、教学建议

  第一条建议,设计统摄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针对点多面广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价值追求出发,设计统摄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即“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史实,直抵革命者言行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懂得精神的重要价值,从中体现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革命传统教育核心课程的价值追求。

  第二条建议,搭建教学内容的“金字塔”: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以精神为核心选择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感悟精神。比如在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从抗战精神出发,遴选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如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等英烈的故事;敌后根据地的民众开展的游击战以及赵一曼等英烈的家书,并在不断追问核心问题中,引导学生超越事实,感悟事实之上的精神内涵,最终建构和认同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三条建议,理解历史史实与德育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第三单元呈现了大量的历史内容,但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历史课,它的课程性质是思政课、德育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

  程,因此,历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只是载体,价值导向和责任担当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如《勿忘国耻》一课中的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只是载体,是为学生获得国家屈辱记忆,引导学生勿忘国耻、树立振兴中华、永保和平的的志向而服务的,这些都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和目标决定的,需要老师们厘清历史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之间的关系。

  第四条建议,明晰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作为德育课程的载体,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思维培养的有机融合,需要我们正确解读教材中每一个教学材料背后的教育价值。如《众志成城》一课对“铜墙铁壁”雕塑的处理,重点不在于辩识雕塑的具体内容,而是透过具象化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抗战精神;《改革开放谋发展》一课呈现的许多图片内容都是关键事件,是教学内容架构的关键点位。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深圳是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拓荒牛形象的背后是深圳精神,这些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再看《勿忘国耻》一课,教材没有用大段文字讲述九一八事变,而是在活动园中呈现了一个雕塑《残立碑》,一个雕塑能讲清九一八事变吗?观察这一教学材料我们发现,它包含了有关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所有信息,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是用具象化的材料讲历史,这不仅降低了小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更在于启示我们教师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通过“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残历碑》的历史信息,从上面的数字、弹痕、骷髅以及碑文等内容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基本史实,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关联多个信息,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这不仅是将小学生的历史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更是感悟屈辱历史,萌发勿忘国耻情感的过程。

  由此可知,本单元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编者择选精要的内容,都体现了思维能力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凝结,内隐着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有正确把握单元整体的核心价值追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深层的教育价值,才能更好地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实现道德与法治课铸魂育人的课程目标。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篇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九年义务教育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整理

  1、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教材编排设计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快乐过新年》《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还专门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2、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内容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设计了

  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

  同一领域内部,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如“我

  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成长,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生活中的新问题等。

  在具体安排学习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快乐过新年安排在寒假前倒数第二课,国庆节安排在秋季第三课等;涉及自然的主题,采用与教材使用时间一致的季节安排,方便孩子们观察体会。

  初中教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融合起来,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整体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

  道德领域主要是通过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社会交往等,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貌、平等、友善、诚信、慎独等基本道德品质。

  心理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培育积极情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法律领域主要是帮助初中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作用,培育法治信仰,增强宪法意识,引导学生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国情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教材力图进一步改变以往学科教学偏于知识传递和记诵、应考的积弊,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进而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力图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4、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教材编写上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首先是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

  其次是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内容。

  编写法治教育专册,供六年级和八年级使用,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

  同时,在其他册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

  第三是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失学儿童上学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篇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部编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一、感受生活中的法律1、什么是法律?2、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3、作为一名小学生,法律规定了哪些义务?4、法律与纪律、道德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6、什么是刑法?作用是什么?7、什么是民法?作用是什么?8、行政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9、法律的作用有哪些?二、宪法是根本法1、宪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2、设立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5、为什么要树立宪法权威?6、怎么样树立宪法权威?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三、公民意味着什么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2、身份证有哪些用处?3、怎样做好居民身份证信息的保密?4、中国公民到境外应该注意什么?5、国家为什么要为每位公民确定身份号码?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它的重要性是什么?2、公民应如何行使基本权利?3、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4、为什么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5、国家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6、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五、国家机构有哪些1、我国国家机关职权从何而来?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3、人民政府的职权有哪些?4、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职权有哪些?5、我国国家机关是如何产生的?6、“一府一委两院”是分别指什么?7、我国权利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分别是什么?8、法徽和检徽分别由什么组成?1六、人大代表为人民1、在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2、选举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选票的分量不轻呢?3、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人大代表有何职责?4、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呢?闭会期间的职责是什么?5、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是什么?6、小学生能参政议政吗?如何做?七、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1、在我国国家机关的权力是如何受到制约的?2、为什么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3、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有哪些种类?4、公民采取哪些方式参与监督?5、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形式和种类有哪些?6、公民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7、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的违法行为该怎么办?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八、我们受特殊保护1、我们为什么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哪些法律?2、我国为什么制定《义务教育法》?3、我国为什么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规定有哪些内容?4、怎么保护未成年人?5、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什么?6、怎样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7、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社会的责任是什么?8、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怎么保护?9、重要的年龄节点。10、什么是家庭暴力?九、知法守法依法维权1、未成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2、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我们该怎么办?3、如何预防性侵害?4、未成年人维权的途径有哪些?5、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怎样保护自己?6、什么是证据?部编版2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梳理 梳理 法治 道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