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完整版】

时间:2022-05-21 12:1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完整版】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5篇

第1篇: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一个长满胡杨的村庄向你讲述民族团结生动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住村工作组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手记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英阿瓦提乡,有个叫比纳木的村子,这个长满胡杨、民风淳朴的南疆小村庄,因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成员的到来,到处充满了欢乐祥和。

前两年,这个因贫困出了名的小乡村,也一度被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给民族团结、和谐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被列入了集中整治重点村。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工作组成员深深懂得,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有多么重要。工作组入住比纳木村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牢牢抓在手上,铭刻在心,没有民族团结作保证,什么事也干不成干不好,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已成为工作组全体成员的座右铭,半年多来,工作组成员用一片真心真情,融化了坚冰,用五把钥匙打开了村民们一道道心结,民族团结之花重又在比纳木村开放。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团结

工作组一住村,迅速入户走访,晴天一身土,雨踏两脚泥,披星戴月,与老乡们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拉家常、话冷暖,讲政策、做宣传,访贫问苦,力求访准访实访深,用三个多月走遍了这个村里5个村民小组的240多户人家。通过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一次次握手,与村民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赢得了家人般的信任。有的村民看工作组的同志整天累着,把自己不舍得吃的土鸡蛋送来给补补身体,有的村民把工作组领着他们试种的第一茬西甜瓜送来让队员们品尝,有些热情好客的村民干脆把工作队员请到家里,做他们最拿手的民族风味小吃。

这些有温度的瞬间和片段,温暖着工作组每一个成员,也感染着村民。许多村民有急事难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工作组,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工作组的大门始终向村民们打开,在干群敞开心扉交流中更增进了团结互信,时间一长,村委会大院就变成了典型的民族团结大院,在这里,我们与村民一起欢度“诺鲁孜节”“肉孜节”和 “三八”“五一”“五四”“七一”重要节庆,同唱一首歌、共舞一支曲、齐吃一锅饭,乐在一起、玩在一起、交融在一起。我们还把新疆卫视“掀起你的盖头来”摄制组编导们和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的歌笑明星员请到村里来,让村民全程参与到大型文化活动中,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村民们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不由自主的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普,民族团结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心田,在比纳木的天空交融凝聚成一股生气勃勃光灿发亮的力量

在互帮互助中增进团结

老共产党员买买提明·卡德尔长期坚持为村民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自“访惠聚”活动 开展以来,他一如既往地支持工作组工作,严格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经常到村委会和工作组驻地打扫卫生、帮助种菜,还特意邀请工作组干部到家里做客,拿出自己珍藏的五代领导人的画像,讲述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和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然处长看到老党员脚上穿的布鞋破了,身上穿的衣服旧了,立即拿出自己的津贴买来布鞋和衬衣,送到他们的手上,他们感动地落了泪。陈德峰处长在得知锅炉工艾尔肯的儿子职业技术学院毕了业,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马上与深圳在喀什做企业的一个朋友联系,将艾尔肯的儿子安排到了一家公司做电工。还帮本村一个在内地大学毕业、一直没有就业的维吾尔族女孩联系到喀什地区人社局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阿里木本来在乌鲁木齐一家餐厅打工,因为姐姐的事回到了村里,一时无事可做,当陈德峰处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大家商量,5名工作组成员从津贴中每月拿出400元钱,聘他到工作组做了厨师,阿里木感激的不知道说啥才好。今年春天,一个养鸽子的青年一大早就跑到工作组,见到陈处长满脸忧沉地说:“我的1000多只鸽子遭瘟疫了,眼看着都要死”,陈处长听到这一紧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马给阿里木江乡长打电话,乡上兽医站火速派人来,给鸽子全面做了预防,养鸽户的一场灭顶之灾就这样化解了,事后,养鸽户专程赶到工作组驻地,眼里含着泪花,紧紧抓着陈处长的手不停地说:“工作组亚克西!共产党亚克西!”。这样的小事,在村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与村民的情谊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不断增进的。

各民族群众之间在生产生活中也是互帮互助,特别是今年春天,当得知在村里搞农业开发的一名汉族同志,因劳动力缺乏,短时间无法完成艰巨的果树移栽种植时,而当时村里也正值农忙季节,根本抽不出劳动力,为了帮助汉族同志度过难关,在工作组协调下,村党支部立即组织村里5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放下手头正忙的农活前去支援,硬是在最佳种植期内帮助汉族群众完成了3000亩地的果树种植任务,在关键的时刻,帮助汉族群众度过了难关。

在结对帮扶中增进团结

工作组每名成员自告奋勇,挑出全村最为贫困的几户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作为结对子对象进行帮扶,每逢节庆假日,便来到结对子村民家里进行慰问看望,送上米面清油,蔬菜瓜果,努力做到帮助一个人、温暖一家、影响一片人,想方设法为帮扶对象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改善生活。

长期以来,比纳木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一直沿袭小麦、玉米、棉花老三样,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农民吃菜吃肉吃瓜果都要靠买。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工作组从今年一开春,就协助村委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作组的大力推动下,中科院新疆分院和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的汉族专家学者,一路风尘仆仆主动前来为比纳木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穷亲戚”利用科学技术发家致富。我们还邀请自治区农科院汉族专家和技术员到田间棚圈向村民讲解种植、养殖技术,提升贫困户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稳就业、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工作组的感召下,新疆华世丹制药有限公司的汉族企业家、公司董事长武嘉林赤子丹心,千方百计帮助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公司出人员、出技术、出资金,在比纳木村建立了140亩的中药材试验田,力图为少数民族群众精准脱贫闯出一条新路。为确保实验成功,公司不惜花重金,千里迢迢,从安徽亳州聘请汉族中药材种植专家,亲临试种现场指导全程技术,手把手教少数民族群众种植中药材。新疆光合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汉族企业家在得知比纳木村为探索致富路,试种中草药板蓝根,通过与工作组的沟通,无偿提供生物菌肥6吨,助力脱贫攻坚。

看病难看病贵是多年压在村民心头的一件大事。工作组除帮助村民建好卫生室外,还把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村口。先后联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几十位著名专家为村民进行义诊,前来就诊的群众络绎不绝,问诊、检查、诊断、免费发放药品,接受诊疗的群众达300多人。一位在轮椅上病瘫多年的维吾尔老人激动万分地说:“你们真是华佗再世、活菩萨呀!没有工作组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见到这么好的医生。”

在办实事惠民生中增进团结

从进村的第一天开始,工作组就千方百计办那些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实事好事,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水是农民的命根子,工作组自筹资金20多万资金,为农民打了一口152米的深井,安装了变压器,实施了300亩高效节水滴灌项目,全村2000余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3000亩的土地综合平整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

投资110万元、村民期盼已久的双语幼儿园破土动工,到秋天数百名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了。不仅方便了孩子上学,还大大解放了农村妇女,使他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充分保证。这一天是孩子和母亲们最开心的一天,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纯真灿烂,好像田野里开满的山花。

工作组多方协调,为村卫生室配了专职医生、医药和医疗设备,并与县乡新农合联网,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妇女儿童乐园、村民文化活动室、村民大舞台、村民活动中心、篮球场、体育健身场所一码儿建起,成为村民们欢快的乐园。

5公里沥青道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该工程的实施将结束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投入20万元的24盏太阳能路灯投入使用,基本覆盖了该村1.5公里的乡村主干道,农民们的生活一下子亮堂起来。

工作组拿出生活工作经费,为村委会修建水冲式厕所,新修厕所还可以洗澡,结束了村民在本村无法洗澡的历史。

为艾德莱斯服装刺绣厂争取靓丽工程资金10万元,为农民养殖合作社争取扶贫资金24万元。帮助英阿瓦提乡卫生院争取改扩建资金160万元,帮助英阿瓦提乡中心小学争取双语培训和能力提升经费60万元,为阿拉力乡卫生院争取改扩建资金170万元……许多村民竖着大拇指逢人就说:“这批工作组,人人都是好样的,净往我们心窝子里做事,好像我们心里想啥,他们全明白似的,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呀,共产党派来这样的干部,俺们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

第2篇: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一则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6年初冬。

民国33年(1944年),新疆独裁军阀盛世才背叛革命,反苏反共,彻底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疯狂地逮捕、屠杀中共党员和民族进步人士。并在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强迫牧民捐献军马、收缴牧民保护牲畜的枪支。激起了哈萨克、维吾尔农牧民的不满,纷纷举行起义,爆发了“三区革命”,新疆局势一时大乱。

在一些地区,民族起义的领导权被反动的伯克、阿訇篡夺,使起义运动变质转向,演变为民族之间的残酷仇杀。

民国33年(1944年)冬,呼图壁南山的一股哈萨克土匪,窜到芳草湖北沙窝等地,屠杀无辜汉民200余人,劫走大批牲畜、财物。一时民族仇杀的阴云密布在北疆的呼图壁、昌吉、玛纳斯各地。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在芳草湖白蒿滩村(今芳二场七连)发生了一起汉民屠杀哈萨克牧民,张四爷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感人故事。

当时,在芳草湖白蒿滩村民张四爷(名张国泰)家附近住着一户哈萨克牧民,全家9口人,大儿子叫木沙。这户哈萨克牧民人很和善,在此居住多年,和张四爷家关系很亲密,大儿子木沙给张四爷家放羊。

这年11月的一个黄昏,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地吹着枯黄的野草,不时飘来片片雪花。忽然五、六名骑马持枪刀的汉民,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这座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张四爷一家早就听说北疆各地在“洗哈萨克”(即屠杀哈族),但想到这户人家都是老人、妇女,不会遭受劫难。然而不幸的事终于来临了。

听说要屠杀木沙一家,张四爷颤颤巍巍地带着一家人赶到毡房前阻拦说情。红了眼的汉民暴徒此时六亲不认,张四爷担保说情无效。张四奶奶痛苦流涕百般说情遭到拒绝。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这些狂暴分子失去理智和人性,他们冲进毡房将手无寸铁的哈萨克老奶奶及2个女儿,一个巴郎拉出毡房。此时惨叫声撕心裂肺,暴徒们残忍地将毡房内的老人、孩子四人全部杀死,小巴郎9岁,最小的女儿才3岁,浑身是血的巴郎和2个女儿在血泊中挣扎,场景惨不忍睹。

张四爷一家看着木沙一家被屠杀,失声痛哭,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张四爷的长子张怀忠百般说情、担保才将刚生婴儿木沙的媳妇拯救下来,使产妇和婴儿免遭杀害。这时哈萨克老大爷带着12岁的巴郎,迎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羊群欲回毡房。远远地听见毡房前哭声连天,他已70岁了,心里明白了一切。急忙将巴郎藏在草丛里,抚摸着巴郎的额头,泪水泉涌而出。他再三叮嘱:“藏在草丛里别动,夜黑后找张四爷去。”他毅然地赶着羊群回到毡房前。无人性的暴徒将老人连砍10余刀,将哈萨克老人的头颅砍下。

此时太阳已落山,西边血红的残阳尤如毡房前哈萨克女儿、老人的鲜血,一片殷红,随着夜幕的降临慢慢地消失。

夜深了,藏在草丛中的小巴郎悄悄地溜回到张四爷家。找见了放羊的哥哥,敲开张四爷的屋门,一起跪在张四爷的面前请求保护。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保护异族全家都要遭难。这时若把两个巴郎撵出去就是让他俩送死,考虑再三,决心冒死拯救他们。

为了不让外人发现,张四爷连夜将隐避的暖羊圈打扫干净,铺上毛毡,放上火盆,又给了两件皮大衣,每天派人送饭送茶。又将木沙媳妇和婴儿安顿在大儿媳屋里,和儿媳吃住在一起。为了照料好哈萨克产妇的生活,专门杀了一只肥羊,每天炖羊肉给孕妇吃。婴儿病了就花钱请医生到家里给婴儿治病,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孙那样,伺候了一个冬天。

张四爷一家提心吊胆地护卫着哈萨克木沙4口平安熬过了寒冬。到了第二年春天,民族仇杀的风波结束后,张四爷送给了他们一匹马,装上干粮,让他们回到呼图壁南山哈萨克牧区去。

离别时,哈萨克叔嫂三人磕头作揖,千谢万谢,长跪不起。木沙的媳妇抱着张四奶奶痛哭不止,久久不愿离开,像女儿离开母亲那样恋恋不舍。张四奶奶接过呀呀学语的幼儿,像凝视自己的孙子一样,端详了半天,嘱咐他们一路照顾幼儿,然后依依不舍的挥泪告别。

光阴荏苒,60个春秋过去了,许多往事已被人们遗忘,但张四爷一家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故事却仍在芳草湖白蒿滩乡村里流传着。

第3篇: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一、

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
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
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
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二、

新疆布尔津县哈萨克族爱心妈妈--丽达常年帮扶各族贫困孩子。

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达家中做作业,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小明梅:“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好久没吃过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声妈妈。”

丽达下岗后从街头摆小摊开始做起,现在经营一家民族工艺品商店。2003年,丽达联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创办了布尔津县“爱心妈妈”协会,5年来,爱心妈妈们已先后帮扶了20多名各民族贫困孤残儿童和困难群众,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丽达:“我是个下岗工人,当时有好多人帮助过我,要不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了,有条件了,所以我帮助别人。我们民族汉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团结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经得起考验.只要黄河长江的水不断;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民族团结之歌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新疆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长期以来,新疆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1982年开始,新疆连续几次开展大规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在新疆大地上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从1983年起,新疆连续22年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富于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广泛地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然成风,全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4篇: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1936年西征红军到达此地后,为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宁可渴着,也不到群众的水窖里打水喝,处处为群众着想,回族人民深受感动。许多回族老乡让出自家的救命水,供红军饮用。当时的洪岗子回教上层人士洪寿林,把两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藏在教堂禁房中,连续7天派人送菜送饭,后来将受伤红军扮成阿訇模样,摆脱敌人的搜查,安全送出险境。为了感谢洪寿林及回族群众,红军负责人唐天际和程子华送给了洪寿林一面题写着“爱民如天”的锦幛。 

  67年后的2003年,作为红军的后代,给水团的官兵们寻着先辈的足迹,踏上了喊叫水乡洪岗子的土地,打出了一眼深260米,日出水量720吨的甜水井,解决了洪岗子村近500名群众的饮水及200亩生态林的灌溉用水,以及当地拱北用水问题。实现了当年红军的夙愿。这眼井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命名为“红军井”。为了表示对红军后代的感谢,洪寿林的孙子、现吴忠市政协副主席洪洋历史性地回赠了给水兵一面锦幛,上书“仁义之师”! 


  每年农历七、八月份,世界各地约有10几万虎夫耶教民来这里朝拜。这眼“红军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方便了教民,维护了团结,促进了稳定和谐。

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妃子。那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当了权,他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就亲自来到长安,希望能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听了,当然高兴,马上命人去后宫选人。王昭君欣然应命,在长安与呼韩邪单于成了亲。临到告别长安,随呼韩邪单于将去匈奴的时候,汉元帝这才看到了王昭君。原来应命和亲的竟是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汉元帝心里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

为了这事,据说汉元帝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当初,他曾让宫廷画师毛延寿替王昭君画了像,看那画像,并不很美啊!元帝越想越气,令人把毛延寿找来,细细盘问。原来,毛延寿替宫女画像,要收取贿赂。王昭君没有给,他便有意把像画走了样。汉元帝弄清了情况,盛怒不息,当即杀了毛延寿,去到匈奴后、王昭君慢慢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她聪慧、善良,呼韩邪单于宠爱她,匈奴人民也尊敬她。从那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后来,王昭君死了。匈奴人民十分悲痛,把她埋在大黑河南岸的冲击平原上,筑起了高高的坟墓。那坟墓常年郁郁青葱,被人们称为“青冢”。这就是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处的昭君墓。

第5篇: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教案之马矢奏春创作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民族团结的故事
我们伟大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的方向是汇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自秦汉开创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维护统一。新中国的成立,不但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
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才干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现在,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兴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
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
以下是几个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示了一个弱女子掉臂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含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敬爱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克不及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即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
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12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
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
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
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国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很多藏族的文化。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成。这回我出兵伐齐,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原本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中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克不及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克不及犹豫未定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分歧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暗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很多。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斥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未定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克不及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 故事 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