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9篇

时间:2023-04-29 18:35:06 浏览量:

篇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

  实践的主体。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

  革的基本趋势。

  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

  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

  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

  “双基”到“四

  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

  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仅

  仅坚持

  “双基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

  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

  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

  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

  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

  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

  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

  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

  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

  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

  基础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

  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

  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

  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

  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

  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性结合在一起的。

  (六)课程法制化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必然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

  健康前进。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篇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

  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2.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

  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二)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篇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08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

  目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科

  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

  姓

  名

  马惠远

  专

  业

  学科教学(语文)

  入学年月

  简短评语

  成绩:

  授课教师签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有很多,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学生择校问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新课程改革问题等等,下面我主要就新课程改革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育公平问题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三个方面,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使受教育者有同样成功的机会,则较难做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现在很多单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照样排斥女性;很多地方依然有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中西部某些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的辍学率依然很高,达到20%,个别地方达到30%以上。剥夺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实际上是教育领域不公平的一种表现。

  概括地说,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越来越低,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而且缺乏师资和设备;第二,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的不公平,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重点学校一直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而无人问津,教育质量低下;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考大学,而职业学校则很少有人能考上大学;第四,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儿童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而特殊儿童很多不能上学;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穷学生与富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等。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原因很多。在笔者看来,其深层原因主要为:

  (1)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非公共产品,也不是半(准)公共产品,而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政府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让老百姓买了不应该买的单;(2)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近年来经过努力,虽有较大改观,但情况仍不乐观。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3)精英教育的影响。精英教育论者认为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确保重点,主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的重点院校和少数的精英人物,而对于大多数的一般院校和普通学生却关心甚少。这样,一般院校的教育资源很少,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受教育的程度不高;(4)社会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拉开了人们收入的差距,不仅是绝对差距,而且相对差距也在拉大。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不公,也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同时是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明显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地方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导致他们无法承担子女最基本的教育费用,不得不迫使子女辍学;(5)扭曲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着传统的平均主义与现代竞争中优胜劣汰思想观念的双重障碍。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讲究效率,进而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有些人则认为,计划经济就要平均主义式的公平,进而将公平与平均等同起来。两种扭曲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追求新的教育公平。

  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呢?第一,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政府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大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政府是天生的“第一责任人”。谁也不能代替政府,谁也代替不了政府。

  第二,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在这方面,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要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做到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中央没做到的,中央负责,地方没做到的,地方负责。层层抓落实,一级管一级,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第三,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世界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强调,坚持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是正义的必然要求,平等是正义的第一位的因素,而合理的差异亦是正义的重要构成。但这里的差异应该是由强向弱的倾斜。然而,由于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实行的城市偏向政策,当今教育资源多向发达地区、大城市倾斜,这就违背了体现正义的合理差异原则。按照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应该是由城市向农村倾斜、由东部向西部倾斜、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倾斜、由富裕人群向贫困人VI倾斜,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正义。因此,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的受义务教育权利。

  第四,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和补差的原则。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应该努力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其次,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财务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再次,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对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如政府的教育资金不足,应出台新的鼓励性政策,鼓励企业、私人投资教育,以解决目前教育供求紧张的矛

  盾。

  第五,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大力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劳动用人等制度,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问题

  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

  1.突出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2.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

  4.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

  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等。

  在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

  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

  设置综合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新课程,而是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改变课程观念,推动课程改革,改变单一的学科本位的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内的新课程体系。无论是综合还是分科,最终目的是使每门学科独特的有价值的东西得到最好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

  1、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2、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

  3、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

  4、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5.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

  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

  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篇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篇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0世纪被誉为是教育改革的时代。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在追求国力强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现代化进程中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教育改革浪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改革浪潮使世界教育的发展跃升了一个新的台阶。21世纪科技革命的深入使人类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尽管我国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与国际进程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改革的中心视线,采取措施。

  二、立足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但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的特点,学校课程的“基础”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我国学校课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三基”和“四基”。

  目前,我国现行课程教材已开始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知识、书本为中心的编写模式,在探索新课程教材改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一是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实行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同时根据地方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编写适应当地实际需要的补充教材,从而激发了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地方教育更具特色;

  二是把反映中国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及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补充到新教材的内容中,让学生视野进入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前沿;

  三是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以增加活动课的方式培养学生挖掘深层次知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应积极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为优秀尖子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加强课程与学生生

  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我国20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适度”是最难把握的,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四、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正在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课程研究中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创造的资源在新的教育知识价值观的引导下,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我们认为,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

  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能排除干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综合的界限并使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和补充。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六、课程个性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材施教作为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则,可以说在大部分的时间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论原则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个性化依然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目标。但是,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

  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七、课程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促精品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政策,全国范围内有多套义务教育教材正在使用。总结义务教育教材多样化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必须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这是确定无疑的正确方针。但是,坚持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具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多样化是一个数量增加的概念,就是要发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材;

  其次,数量的增加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差异性结合在一起,即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的编写的风格和适应的对象上都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分,各自显示出独特性的特征;

  八、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依靠教师办教育。

  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领到工资,发工资给教师“打白条”的事情并不新鲜;

  且教师工资待遇低,一些提高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把中小学教师排除在外,对中小学教师心理上打击很大;

  再者教师在社会上地位较低,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因素,从而造成校长办学难,教师不安心工作,弃教从商从政,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既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操作者。我们要积极倡导教师成为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彻底改变过去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时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历的提高为主要目的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结合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高度重视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专家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教学和探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研究教学和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实践者——学者”型人才。同时,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在增加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xxxx

  共页职业。

  本文来自

篇六: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篇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优质参考文档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oau,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这一著作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这部著作,卢梭受到巴黎教会的迫害,使他又开始了逃亡、隐姓埋名的生活。他虽身心遭到极大摧残,但思想却丝毫无退让之意,在流亡中写下了著名的《忏悔录》。1770年卢梭结束流亡生涯,重返巴黎。可以说,卢梭的一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渡过的,充满了坎坷,但也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他强烈的个性和卓越的思想,启发了他对教育的不同凡响的见解。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自然教育论”的典型代表。是西方教育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书中不仅竭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力揭露了旧教育的失败,而且提出了成套的建设新教育的方案。许多教育家说《爱弥儿》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后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以《教育论》为副标题。“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是整部书贯穿始终的线索。前四卷借爱弥儿为主人公,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卢梭在书中阐述人类的教育得自一个来源,即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善良秉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只有三者协调才能产生圆满的效果。同时,《爱弥儿》一书在论证儿童身体养护、感觉训练、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时,扩大了当时的教育范围,增添了新颖的教学内容,为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爱弥儿》一书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这里的“自然”指人类的史前时代,在教育上则指人性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即一种善良,纯洁的天性。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城市的世俗与喧嚣,才有利于保持人性的善良与纯洁。

  首先要正确对待儿童。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应该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纯粹自然主义的教育,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避免“消极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却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卢梭对于当时的父母和教师们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摧残儿童天性的做法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孩子受到各种束缚,在本该欢乐的时光中哭泣、被惩罚、恐吓和受奴役,只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卢梭的论述,“自然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他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具有自己的价值,同时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自食其力。总之,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鲁宾逊那样经受磨难仍愉快生活的人。

  其次,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卢梭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无须成人向他们灌输、压制、强迫种种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教育只需遵循自然,沿着它给你指出的道路前行,使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是主宰一切。要让儿童充分自由自主的发展。因为教育遵循自然天性的依据是人性本善、自然皆善。善良的天性既然已由自然赋予,那么只要不受外界污染,儿童必能健康成长。“我们未把自己放在儿童的地位,不能设身处地为儿童考虑,我们惟把成人的观念给予儿童,而且当我们循着自己理性的线索施教时,那只有把各种错误和荒诞的思想,充塞儿童的头脑之中而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②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同时他也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批判作用,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差不多都是一种模式即填鸭式教育。虽然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学校都采用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但在教学方式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形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本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同时现今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过分的看重,将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这种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对学生都极为不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填鸭式教学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并在当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切讲求竞争,一切讲求创新的今天,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为我们发挥最优的效用,已是弊大于利了。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比如它一味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对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罔闻。一种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目的心和功利心势必会很强。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追求目的不好,但过分看重结果忽视过程,至少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去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锻炼,因为大家只要老老实实记住老师所讲就能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只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培不培养自主性创造性谁又会在乎呢。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考试机器”。同时,填鸭式教学法过分强调共性和纪律性。因为它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所以在上课时它要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和学生完全的注意力集中,这种要求过于严苛而且也不符合人的生理条件,这样下去怎么培养学生的个性,更不可能关注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至于美学美育和价值观方面就更谈不上培育了,如果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定要走向失败。

  (二)“减负”与“素质教育”走向误区

  上世纪90年代,“减负”口号喊遍大江南北,但遗憾的是只有口号没有实质,而现如今它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曾在网上看到有人用数学思维戏言:“减负”不就是“加正”嘛。虽然这只是民众的一句玩笑话,但仔细想想其实还是有其合理之处。国家说咱们的孩子学业太重了,“减负”吧。于是全国上下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家的课本都变薄了,内容变少了,所有人好像都皆大欢喜了。但当考完试后所有人都觉得“我被骗了”。因为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难度系数都和减负前一样,好多是我们的新课本里没有的内容。这下好了,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出好的成绩开始找各种补习班,买各种辅助教材,到最后我们的书包比以前更重了,更有甚者提着行李箱上学,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看出我们的“减负”并没有向国家最初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课业负担越减越重。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我们来看看何为素质教育吧。1999年6月13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自此,“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那么,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实施到哪个层面了呢:自主性、创造力几乎没有;那么身体素质应该不错,可事实呢我们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又都很轻易的看到了近视眼;心理素质上去了吧,但近几年来中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就连小学生也加入了进来。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没有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者自身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话之所以被一届届学生拿来调侃,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我们培养出的“高分低能”者数目不小。我们的“减负”与“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里,都走上了误区,我们的教育者应深刻反思,何为真正的“减负”与“素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忽视儿童的天性发展,缺乏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角,并且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一些与生活,与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教育者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团队合作,保留自然天性。

  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迅速,许多电视节目内容对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存在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少儿节目也充斥着成人化现象。电视里我们的孩子穿着流行服饰,梳着流行发型,说起话来也是用一种很成人化的语气。同时电视图像越来越占据少年儿童的生活,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都是很不利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书本上死的知识。基础教育阶段要特别注意智力的开发和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来学习。科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四)教育者、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教育要与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并不完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甚至在一些方面的走向与社会大方向发生了背离,出现了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里,几乎各个年级,都有“宏志班”、“尖子班”,学校领导老师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所谓的“好学生”身上,放学后要补课,甚至周末也要争分夺秒,对好学生进行补习,而面对“普通班”、“后进班”的学生则抱着“跟着学”的态度。老师在心里对学生分出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一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会看不起后进生,而被定义为差生的同学也往往对自我认识不准确,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到最后脱离班级群体,产生厌学逃课等现象。同时现在许多学校将教师的奖金与职称挂钩,使得一些教师常常花大量时间去升职称,而不能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和学生身上,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的学生又能受到怎样良好的教育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初衷不是争取不放弃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教无类吗?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很一致的秉承着“分数至上”的原则,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学习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好与差的一个重要标尺。而且学生成绩的好差还直接关系着老师的利益: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好,老师的待遇津贴也相应优厚,如果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平,高分很少,那么这个班老师所得到的奖金也会相对低一些。在这个处处讲求绩效的社会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能免俗,本应该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与健全人格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大环境中的许多不良风气和某些教育者自身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在良知与利益之间选择后者,而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很大的漏洞和不该有的现象。

  (五)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先是沿海再是内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西部发展逐渐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影响到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上。

  目前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仍然很大,城乡教育差距显著。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无论是教育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将中西部地区远远甩在了后面。虽然国家针对这些现状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投入和扶持,但这种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存在。看过一部电影叫《天那边》,讲大学生去乡村支教的故事。影片中水咕噜村的孩子赶着牛去上课;没有草稿纸,老师用废弃的广告纸、传单给孩子们做成本子;学校从不开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村里唯一的罗老师只有初中毕业,用蹩脚的发音给大家讲汉语拼音……这些画面让我一次次发笑,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城乡教育差距如此之大,不仅在教育资源上有差距,师资力量、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也很明显。我们的老师和学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生都是挤破头往发达地区的学校里钻而不愿意去稍微落后一点的地区教学和学习,因为发达地区工资待遇优厚,生活环境优越,教育水平优质,而且高考录取率也比其他学校高,同样的高考成绩,上海、北京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而中西部的孩子只能读一所普通的学校。我们要如何面对这种不公平?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一问题不可忽视。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解决农村教育水平低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可那些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孩子要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在前四卷指出儿童教育应回归自然,发展天性。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最应该读的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同时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也提出了女子教育的改革构想,他通过对女孩苏菲的教育介绍,陈述了女子教育应以贤妻良母为宗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直观教育”,即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深化知识的理解。可见卢梭主张的是在现实生活或实践生活中得到经验与知识,认为知识应该在实践中得以证明与运用,知识应为实践所服务,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在教育方式上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教会学生学会考试,而外国教育则更注重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在讲一节关于钉子的课上,中国的老师在黑板上从钉子的元素构成、形状、作用属性等各个方面对钉子进行了定义和分析,学生的笔记也是记得满满当当。而美国的老师只是拿了一盒钉子和一个锤子进教室,让学生们一个一个上来将钉子钉在木板上。也许这只是一个消遣的小笑话,但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判定到最后谁学会了真正实用的本领。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多是些死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虽然说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缺乏实践也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没有被实践过的经验知识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很好的掌握。我们的教育者应该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将知识与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如何让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使生活变得自如、方便。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不能为生活增光添彩,我想这种知识是一种停滞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东西。就拿现在的孩子来说,学校里老师教给孩子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但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呢?有父母清洗脏衣服,有爷爷奶奶当出气筒,我们的孩子经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种教育与生活不一致的环境中,要怎样培养出会生活、经营自我的能力。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生活,而不是单纯的拥有一套从书本上学来的不会变通的死的说辞。教育与实践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只有被运用到生活当中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活动才称得上是有意义的活动。

  (二)尊重儿童天性,注重自主性的培养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中主张应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是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进行启发性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结果法进行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归于自然,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即可。

  卢梭所提倡的这种尊重儿童天性的理论主张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成为会考试的机器。教师教什么我们记什么,所学知识能不能被灵活应用于生活当中,没有人去追究,只要在考试中正确的答出,优秀的成绩便是证明。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来源,而且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完成知识的讲授也很困难。如果我们更注意去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实践,将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的差异”。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三)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明确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卢梭认为我们生来就受母亲、父亲、保姆、仆人或者家庭教师的熏陶和教育,而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容易成为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卢梭的这一理论值得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中国自古就有“务学不如务求师”之说,但正因为重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历来对教师的条件和素质要求都极为严格。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都是在学校进行,在学校里我们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而老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长辈,被许多的同学崇敬和尊重,他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我们模仿与学习的标准,可以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颇大。因此对教师的文化知识,职业素质,行为品质等都要严格要求,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古今中外,凡属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同教育事业的好坏息息相关,而教育事业状况又取决于教师的状况。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应该以身作则,具备优良的个人品质,不为金钱所迷,不为权利③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所诱。时时刻刻谨记人民教师的职责与形象。不仅在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率带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拿捏好自身的角色与所处的位置,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不光是要教会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教师要谨记自己不仅仅是为人师长这一个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可以交心的大朋友。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几乎在课堂上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的讲授,学生零星的几句发言也多是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被动的回答。并且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采用喝斥与责备等强硬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教育方式归根到底是教育者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在教学活动中站错了位置扮错了角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更多的应该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用怀柔关爱的方式感化学生,使师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然而在今天,我们仍能在报纸新闻上看到某些中小学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失当的事:有些老师因贪图私利,向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家长提出过分要求,从学生身上谋取私人利益;有些老师在面对犯错或调皮的学生时,教育方法失当体罚学生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有违师德的行为之所以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不能被彻底杜绝,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真正的人民教师是用自己的良知和爱心去呵护关怀学生,用爱来教育孩子的。

  当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于我们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使得许多理论已不能作用于我们的实际教育状况,因此我们在借鉴其理论的同时,要学会用客观的态度,进行批判性学习。

  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方向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我国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完善基础教育机制,探索出适合本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转变教育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以往的七次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次课程改革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然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我们的教育者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模式上进行突破。

  首先,中小学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基础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内容过难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一致,使学生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其次,在授课方式上,我们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的教育者要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这一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这一前提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与调研、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自主思维能力很有必要。另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兴趣和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二)完善学校教育,深化落实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是形成未来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社会需要层面,而应该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传递,以实现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完善学校教育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习惯于片面的看待问题,以偏概全,往往用一纸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偏差。

  学校教育应该在重视知识文本传授的同时,致力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健全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单面人”。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体力、情感、伦理等方面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的人”,“完整的人”。同时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进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并不是让学生从语文、英语、数学到书法、钢琴、舞蹈各方面都去接触都去学习就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内化的、善的教育。它注重的是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教育活动贴近大自然,注重发展学生的天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我国目前的教育活动几乎全部是在学校进行,这与我们的国情相关,但同时不得不说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自我天性和开放性思维是一种束缚。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多是来自书本和老师家长的口口相传,书上告诉大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这些过于抽象的叙述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的。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的教学活动只有走出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让大家真正体悟到美。教育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机会,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新鲜事务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劳逸结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贴近大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体悟所学知识。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界,才可能保留一份善良、淳朴、自然的天性。

  (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投入,但城乡在教育水平,教学设备及教学质量上仍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以使我国的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逐渐缩小,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逐步摸索出一条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依靠人民办教育的新路,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截止到1999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8.6%,20PP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8.5%。可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做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教育强国、科技富国的理念始终不能放松。人才战略的实施是一国得立于强国之列的保证与前提,是我们始终不能懈怠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争取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城镇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不禁想起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⑤

  ④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才可能强我国家,壮我中华。

  (五)壮大师资队伍,合理分配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方面,也表现为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人才普遍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农村的基础教育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个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对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影响巨大,它关系着学生人格、思想品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拥有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师德品性,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校园,热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应成为我们考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尺。同时注重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东部地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区人才向中西部流动,提倡支农支边,中西部地区也要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十P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为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并愿意扎根农村和边缘落后地区安心执教,我国政府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设置教龄津贴,山区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一些教师优惠政策,鼓励一些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同时,国家还通过完善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职务聘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国家繁荣富强发展的重任,他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备过人的素质,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荀子·大略》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PP》,人民教育出版社,20PP年版。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PP年版。

  [5]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PP年版。

  [6]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PP年版。

  [7]卢正芝,张伟平:《现代教育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PP年版。

  [8]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PP年版。

  [9]方建平,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PP年版。

  [10]杨东平:《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西苑出版社,20PP年版。

  [11]李桂霞,何雅敏:《《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消费导刊·理论版》,20PP年第18期。

  [12]罗建河,韦华:《我国基础教育压缩管理问题探微》,《基础教育研究》,20PP年第9期。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13]韩清林:《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应把农村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教育》,20PP年第18期。

  [14]秦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考与徒步前行》,《人民教育》,20PP年第17期。

  [15]杨启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国德育》,20PP年第1期。

  [16]瞿卫星:《差异均衡视野下的区域性学校发展》,《人民教育》,20PP年第18期。

  [17]张淑芳,张熙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PP年第3期。

  [18]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教育活动的理性思索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19]靖国平:《修炼减负的内功摘要: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PP年第8期。

  [20]申康秋:《卢梭美学思想解读》,导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20PP年。

  [21]黄艳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科学学院,20PP年。

  [22]崔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PP年。

  【Abstract】:TherearestillmanPshortcomingsanddefectsofbasiceducationinpresentChina:modemechanicalrigideducation,educationalcontentistooold,unequaldistributionofeducationresources,unevenqualitPofeducation.NaturalisticeducationtheorPofRousseauadvocated"backtonature",respectingthenatureofchilddevelopment,freedomandindependence,andthatrequireseducationinaccordancewiththeiraptitude.TheseideasandtheoriesonChina"sproposed"talents"strategPand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P"hasapositiveroleinguiding,ourreferenceandreflection.【KePwords】:natureeducationbasiceducationinqualitP-orientededucation

  后记

  此时此刻,思绪万千。

  自己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而这也意味着我将真正步入社会……有点小害怕但更多的是兴奋和好奇。

  回顾一路走来的自己,欢笑中伴着泪水,坚定中又偶尔会有些许迷茫。从第一次踏进学校的五岁小女孩到如今即将走出大学校园二十有二的青年。一路坎坷一路欢笑见证了我数十载的学生生涯,而今即将离开校园,不免有些许感慨与不舍。

  我深知自己是一个幸福而又幸运的人,不论什么时候身边总是陪伴着关心和爱护我的人。正是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在难过后可以很快露出笑容,在跌倒后可以直面自己的失败与不足。为此,我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人。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首先,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我的学业上给予多少帮助,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的人。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并不是最好的,但我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善良、正直与宽容,而这些远比拥有一份傲人的成绩更令我自豪。

  其次,我要感谢在我学生时代给予我鼓励,与教授我知识的恩师们,尤其是我的导师候选明老师。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每一次侯老师都很认真的给我指导。即使在百忙之中老师也会抽出时间给予我们指导。大到文章结构、段落内容,小到一个错别字和标点,侯老师都很细心的标注出来,即使是一些因为粗心而犯的错误老师也极有耐心的为我指正。正是侯老师的负责和耐心,使我的论文能顺利完成。

  然后要感谢与我一起学习与生活的好朋友和同学们。感谢我的舍友,马阳、刘晓敏、潘晓燕。四年里我们有过矛盾,但更多的是欢笑和温暖,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探讨问题让我各方面都成熟了许多。特别感谢马阳和王蓉,在我的毕业论文格式方面给予帮助。感谢李秋潮大学四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及每次和侯老师联系都能第一时间告诉我,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能够坚持完成数十年的学习生涯,同时在最叛逆最迷茫的时候没有迷失自我。我对自己有信心,为自己感到自豪。

  希望身边的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不忘最初的梦想。

  刘东茹

  20PP年5月

  优质参考文档

篇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篇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上)

  吴霓

  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内容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这一讲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好坏关系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未来。下面我给大家就相关内容进行一个讲述。

  一、我国基础教育概况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幼儿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是小学教育,再一个方面是普通中等教育。

  截止到2010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有这样一些数据。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的幼儿包括学前班有2976.67万人,学生教育的毛入园率达到56.6%。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小学教育,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小学生有9940.7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0%。基础教育的另外一个学段是初中,我们国家在截止到2010年,初中学校有5.49万所,其中包括职业初中0.01万所,在校初中生279.33万人,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00.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

  另外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再一个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包括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86万所,在校学生4677.3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5%。这是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基础教育目前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高中大概的一个情况,这个数据是截止到2010年的数据。

  (一)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这样一个分级管理的体制它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从中央也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央主管部门就是教育部,教育部的职责就是: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

  .导等等,这是教育部的职责。

  分级管理的第二个就是省级人民政府,省级政府它的职责是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包括制定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组织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的评估和验收;建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基金;对县级财政教育事业费有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等等,那么这是分级管理的第二个层级省级政府。

  分级管理的第三个层级也就是我们的最基层的县以及县级市和县级的区等这样的人民政府,那么县、市、区及人民政府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等。这是我们国家分级管理的3个层级。

  同时我们在政府负责的这样一个管理体制下,国家还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态。

  (二)我国幼儿教育概况

  第二个方面,我们介绍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起始阶段。

  它的形式在城市是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在时间上来说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幼儿教育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在广大的农村,学前幼儿班是幼儿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同时在农村还有一些季节性幼儿园。在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

  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大中城市基本普及了幼儿教育,但是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还是处于薄弱的环节,这是给大家介绍的基础教育的第一个类型幼儿教育。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概况

  基础教育的第二类型就是中小学教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它分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加起来共12年。小学有5年制的和6年制的,5年制的小学占总数的35%左右,6年制的小学占65%左右,目前6年制的小学比5年制的小学要多一些。..

  .我国的初中多数为3年制的初中,还有极少数的4年制的初中,大概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的学校,所以4年制的初中学生数比较少一些。小学和初中加起来一共9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包括小学和初中,这九年教育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的学制是3年,目前普通高中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中小学教育里面有这样几个方面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刚才我们讲到了义务教育是小学加初中三年,我们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里面,中小学教育第一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要实施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从这个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同时,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中小学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教学工作,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有这样一些内容。一个是学期,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我们的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考,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这是我们给大家是介绍的中小学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和教学工作。

  (四)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基础教育的概况第四个方面也就是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小学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质教育。我国目前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了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德育原则、途径和实施办法等,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此外,通过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的态度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德育工..

  .作的一些简要内容。

  (五)我国中小学的校外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第五个方面也就是中小学的校外教育,中小学的校外教育是在教育、文化、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配合下,与有关部委共同进行的。校外教育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原则,努力发挥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教育功能。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后走出校门后,可以到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科技馆、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进行各种科学、文化娱乐活动。

  校外教育它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说文艺汇演、体育训练、航空、航海和各种车辆模型竞赛、科技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竞赛以及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等,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的概况给大家介绍第六个方面也就是中小学的教材建设,中小学的教材建设是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建立了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材(劳动、劳技教材除外),都要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思想性、科学性、教学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供各地教育部门选用。地方教材由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审查通过后在本省范围内选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先后进行了8次较大规模的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个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目前新课程改革推进“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结束了“一个大纲,一套教材”的历史。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出现了人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冀教版等不同的版本。

  同时课程改革还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所以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地方不同、学校不同,课本也不同。各级教材首次出现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是我给大家讲述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重大政策演变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有这样一些方面..

  .的内容,这个进程第一个方面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重大政策演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标志就是:党和政府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和文件,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首先是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极大推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极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一个文件。

  1985年之后,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从1986年之后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到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0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行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勾画。

  1999年6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点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

  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到了2010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更加全面、明确的规定。所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演变,演变的标志就是从中央到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法规和文件,深刻的指导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第二个方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哪些成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所取得的成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个方面就是普及教育的步伐大大加快。普及教育的步伐大大加快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呈现,一个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普及跨步前行。那么它有哪些数据来体现呢?到目前为止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在2011年投入15亿元。我们知道国务院于2010年11月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并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10条举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国十条。

  同时学前教育我国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在2010年从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5亿元,2011年增加到15亿元。在中央要求之下各地均按国家要求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当地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安排了项目和资金。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拟由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预计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地方预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到,到了2010年,全国在园幼儿2976.67万人,在园幼儿数持续增长,比2005年增加318.9万人,年均增长率6.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6.6%,比上年提高5.7%,比2005年提高15.2%。距离《教育规划纲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60%和70%目标并不遥远。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还要解决好幼儿的师资问题,防止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等等。所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我们通过一些列数据来看到学前教育的普及在跨步前行。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普及教育的步伐大大加快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义务教育,刚才我们讲了是学前教育普及跨步前行,那么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完成了,现在是巩固提高持续进行。我们也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2010年,全国小学在校生9940.7万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7%,比2005年提高0.55%,基本消除入学率的性别差异,我们男女学生上学没有性别差异。初中阶段在校生5279.33万人,毛入学率达100.1%,比2005年提高5.1%。

  还有一组数据是2010年全国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比2005年提高0.5%。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8%,比2005年提高1.1%。2010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7%,比2005..

  .年提高0.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比2005年提高17.8%。

  目前我国的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通过了国家的两基国检,那么下一阶段提高初中阶段的巩固率,防止辍学,特别是农村地区学习困难是主要的原因,依然是引起重视的问题。所以初中阶段的巩固率、防止辍学是下一阶段义务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刚才我们也看到了截止到2010年初中三年的巩固率是93.8%。这是普及教育步伐大大加快的第二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前教育普及跨步前行,第二是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已经完成,巩固提高正持续进行。

  普及教育步伐大大加快的第三个方面是高中阶段的普及加快步伐推进,我们也是来看2010年的数据。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4677.34万人,规模逐年增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增长29.8%。距离《教育规划纲要》高中阶段毛入园率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87%和90%目标并不遥远。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为52.22%。普通高中升学率为83.3%。

  目前我国广大的普通高中正朝着办出特色,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发展。各地创新了多种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当中的第一个方面,普及教育的步伐大大加快。从学前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中教育的普及来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成就。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的第二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义务教育的均衡取得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建立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教育部与北京等27个省份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各省份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时义务教育均衡取得进展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截止到目前,我们国家免除了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免除了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补助了中西部1228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活费,免除了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杂费,一些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惠及2234万学生。同时我们还颁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167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比上年增长12.7%。

  ..

  .2010年,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了资金83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另外还安排资金20亿元继续组织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大家通过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义务教育今后发展方面在不断的推进,而且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我给大家介绍第三个方面成效也就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一方面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于2001年开始逐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于2004年逐步推进。推进十多年之后,义务教育课程的标准和教材在2012年开始组织修订。

  这次修订工作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坚持德育优先,要在这次修订里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在课标和教材的修订当中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三是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和明确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这次修订的话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四基。修订的第四个方面是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普遍删减5-10%的内容和难度。第五个方面是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已经完成,已部署对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同时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也于2012年开始正式启动了。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第三个方面,课程改革深入推进。

  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德育工作实效加强。它体现在深入落实与人为本、德育为先,抓好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它取得了哪些实效?

  一个方面是教育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广泛获得认可,可能广大教育界都收看了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开学第一课从2008年开展以来,每年一次,主题鲜明,形式活泼,互动性强,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实效加强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心里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目前有95.4%的中小学校将心里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81.2%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形成了一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目前专职教师达到了34.3%。

  德育工作实效加强的第三个方面是校外活动方兴未艾。2001年到2010年中央投入70亿元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共建成2460所。加上原有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中央8号文件提出的每县都有一所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这是德育工作实效加强的一些体现。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再一个方面也就是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中小学办..

  .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校舍加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校舍加固的这样一个工程,计划在三年内完成。2010年,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工程,现在已经进入了尾声。

  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小学的设施设备的达标,目前小学数学自然实验仪器为54.62%,初中理科实验仪器为74.55%,普通高中理科实验仪器为84.63%,它的目前设施设备的达标率是这样一组数据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我们说是逐步得到了改善。

  中小学的信息化发展也是逐步得到了的发展,比如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分别为4.1台、6.4台、和10.9台,小学、初中建网校比例为15.9%和46.4%,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分别为7.7个、12.5个和30.3个,到目前为止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校均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0.4人、1.6人和2.7人,小学、初中生均信息化投入分别是803元和829元,可以看到我们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在逐步得到改善,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总的来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几项比较大的标志性的成就,这个标志性的成就有这样几点。一个是我国城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友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我国正逐步成为现实。

  第二个标志性成就就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第三个方面就是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教育成就的再一个比较显著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针对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不同薄弱学校的发展,困难群体的教育发展,我们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基本实现了教育大国的崛起,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这在基础教育成就方面明显取得了这样的一些成就,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二个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

推荐访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 教育改革 基础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