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时间:2022-05-20 09:2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5篇

【篇一】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区政协社法委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xx年,**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xx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截至20xx年底,全市20xx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xx年同期低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xx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
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 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
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
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他山之石: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5万个。

  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25%。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路在何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
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

  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 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
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明显提高。这对于本已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企业在招人时,比以前会更加谨慎。企业要用人,又怕不好用不能解雇,有时候干脆就不用了。鉴于此,可以考虑让企业采取岗前培训、见习等方式尽可能多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

【篇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作者:杨学合

作者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71000

来源:时代教育

ISSN:1672-8181

年:2011

卷:000

期:009

页码:78

页数:1

中图分类:G473.8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择业观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在扩大,这一趋势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当前最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毕业相当于失业.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产生.闲置人才会阻碍社会的安全发展,没有人才的输入,无法促进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即社会、学校、大学生,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篇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

朱斌

【期刊名称】《华章》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成因出发,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高校应如何面对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总页数】2页(76-76,8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

【作者】朱斌

【作者单位】盐城市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J], 陈浩; 姚明亮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现状及对策 [J], 张建

3.浅谈大学生微商创业新模式——兼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问题 [J], 李婷

4.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之一 [J], 韦良

5.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 [J], 陈劲松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四】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难”具体表现

(1)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很多大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很多单位的进人指标仅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有的甚至限制更大,仅仅限定在全国几所重点高校,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2)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较大。

整个社会的总体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明显提高,尽管目前研究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较前几年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比本科生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就业,而本科生又比专科(高职)生容易就业。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就业渠道变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现在女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说性别歧视也好,说用人单位对女生有成见也好,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讲,不要女生或者优先考虑男生,也逐步成为他们选人的标准。

(5)家庭背景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靠家庭背景的“关系”就业成为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攀比心理,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

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晌。

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能接受到大学毕业生。而即使从这些地区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也不愿回去,拼命往沿海大城市挤。

(2)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的下降。

近年来,政府机构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使传统的就业渠道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必须尽快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及时转变自己的择业趋向。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具体表现在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专门人才招不到,而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去甚远。

(4)传统就业观念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观念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三是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四是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择业观。五是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

(5)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不理性。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十分严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高学历;
性别歧视;
生源地域歧视;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盲目攀比;
重关系。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建议或对策

(1)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a.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另外各级政府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将有一定规模且能持续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定为就业见习基地,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b.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所以,政府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成败。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关注。c.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d.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对于目前教育部己经建立的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不断扩大其影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更多的渠道。

(2)用人单位的作用。

a.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有远见的用人单位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同时置换素质低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冗员,促进企业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从而增强单位发展的后劲。b.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c.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优秀人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从单位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3)高等院校的作用。

a.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b.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c.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谁说年少轻狂的我们,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洗礼?

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踏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经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得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次社会实践,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的新奇,期望,不适和不快.但人总要学会长大,早些锻炼锻炼也好,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学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技巧。虽然暑假不到两个月,但对于一个仅有不到两年就要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素质。虽然父母很是担心,但在我极力的说服下还是同意了。

由于是暑假打工。所以很多地方都不用我,因此还没开始打工,就已经吃了很多闭门羹。所以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能进她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东西,过得自然是十分的充实。当然也初次浅尝了社会的滋味。学会了委屈的时候要懂得忍耐,学会了工作就是要有耐心,也学会了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微妙的。说话的方式是很讲究的,有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要会察言观色,和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与之交流。更何况我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就是护理人员,更需要与人相处的方式。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更了解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我的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会做“十字形的人才”。要充实自己对各行各业的基本常识。

活到老, 学到老,那不是喊空话 ,是实实在在的话.当今社会知识、技术更新得真的很快,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去学习.不然就很有可能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淘汰.

要尽可能的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样就会多一些机会来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说白了,你就会多些机会引起领导的关注,就更有机会得到赏识,得到提升.当然前提是你要有真正工作能力.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来回报父母,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

【篇五】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许源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6期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肩负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为国家建设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持续受到较高关注。思考如何正确引导水利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将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的水利人才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相接轨,进一步推动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此外,教学改革,课堂管理和建设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水利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形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做过许多有积极的尝试。雖然师资力量有限,就业培训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就业创新成果显著。

        1水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 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和高校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水利系共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测量与监理,设施农业(农水相关)五个专业,校企合作成熟,8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找到校企合作就业单位。20%学生从业方向有专升本、考取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

        2水利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度低,缺乏独立思考

        以水利系学生为参考对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必修课程。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对可选择的职业有清晰的认知。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不自知需要培养哪些重要且有用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更多的是通过学院招聘会,系合作企业招聘求职。求职过程中,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跨度大。有的学生甚至人云亦云,室友或者周围的同学投报什么岗位自己也跟风投报该岗位。到岗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磨合,甚至出现到岗没多久就频繁跳槽。

        2.2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就业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学院为大一学生(秋季)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学生(春季)开设《职业素养》,(秋季)开设《创新创业指导》,均为必修课程。周一至周日,每晚开课,课容量100人左右。水利系与其他系学生混班上课。在第二课堂方面,学院,水利系通过开展就业宣传讲座、海报宣传、招聘现场模拟活动,就业竞赛等方式开展就业通识教育。混班上课,与水利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匹配度不高。就业形式主要是通过讲座、宣讲、通过海报,微信,QQ,宣传栏进行宣传。

        3水利专业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3.1增大就业教育投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增加就业课程的多元化,全面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人生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百度文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释义: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培训行动的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水利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可选择的岗位也较多:水利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河道治理,勘测设计单位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设计员,勘测员,招投标,工程造价,水库管理等岗位。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正确清晰的认识自己和职业环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2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院积极响应,先后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教研室”,开设飞翔班。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校外导师课程指导,通过学院指导老师评审的项目可免费在校孵化三年。目前,水利系已经有4个项目入驻学院创业园。

        3.3扩充就业形式,水利系开创大禹班学徒制教育

        水利系自2014年开始举办特色教学班——大禹班。2014年以来,学校联合省内知名水利行业企业启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大禹班。学员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培养和管理。企业选派高管及优秀项目经理人担任大禹班学员导师,通过师徒结对,实行校企联合“师傅带徒弟”全学程工学交替,培养懂技术、能吃苦、善沟通、会管理、具备工程建设项目经理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我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入选全国水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我校先后被列为水利部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3.4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项目

        目前许多高校都有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我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国博仁大学、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有实习,游学等合作项目。国外交流项目开拓学生的应用学习模式,扩大国际化视野,对学生选择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姚颖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卢少华.科学视阀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和发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推荐访问:歧视 对策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就业歧视以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