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精选文档)

时间:2022-05-20 08:3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精选文档)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3篇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篇1

法律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又进一步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依法治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对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下面,主要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概述

所谓法律服务,通常指法律人士提供的专业活动,即由律师、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为法人或自然人实现其正当权益、排除不法侵害、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提供的专业活动。

工会法律服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赋予各级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工会的维护职能上,即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广义上讲,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和极大地保障劳动者权益而产生的,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参与立法、开展法治宣传、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工作,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保障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通常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推动工会参与立法,二是提供职工法律援助服务,三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四是开展劳动法律监督,五是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二、法律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据《2019年XX工会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共建有工会法律援助机构336个,法律服务志愿者926人;
全省工会系统已建立劳动法律监督组织8452个,劳动法律监督员1.2万人;
工会所在单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1362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中工会成员2.4万人。这些机构和平台的建立运行与逐步完善,为我们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提供了比较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省的法律服务工作,从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结合法援工作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劳动法律监督、劳动关系调解,特别是开展以“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统计,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底,全省各级工会共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180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0万余份,为44700人次的农民工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5件,帮助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657.5万元。

我省法律服务工作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无论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还是人才队伍专业化培养,无论是制度机制建设还是资金力量保障,无论是领导思想观念还是服务创新意识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各级工会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大局意识还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职工维权服务需要,维权服务的根本职能还没有充分的凸显出来,开展法律服务工作的思路不够开阔,服务形式固化,服务项目和内容比较单一,日常性服务工作欠主动欠精准。

(二)区域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工会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亮点不多,差异性较大,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有些基层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比较滞后,有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开展法律服务活动不够经常,有的有机构没活动,有的重形式轻效果,有的有内容无落实。

(三)源头参与力度不大。一是工会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难以做到主动而为,谋势而动。二是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工会组织自成体系,运行机制相对封闭,难以形成多元化双向互动运行机制。三是调研成果质量不高,针对职工呼声和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的力度不大、科学性不强,调研成果和立法建议质量不高。

(四)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力量配备不足。法律工作者的培养交流、选拔使用和奖惩激励等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重点活动和大项工作的开展缺乏人才力量支撑。

(五)普法宣传不够经常。一是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多数单位的普法宣传仅停留在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教育效果难以保证。二是普法宣传力量不足。一些单位开展宣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普法宣传主要靠业务部门唱独角戏,没有形成普法宣传教育的合力。三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除了每年组织一次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很少开展其他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活动尚未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三、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对策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工会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把群众观念牢牢根植于心中,哪里的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会就要站出来说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是我们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战略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着眼新时代工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围绕服务大局,始终坚持以巩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以职工群众“三最”问题为导向,以满足职工法律服务需求为落脚点,把维护服务职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探索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方法路子,切实增强工会法律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供商榷。

第一,加强源头参与。源头参与是工会履行好维护职责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工会法》明确了工会组织的参与职能,从法律上保障了工会源头参与的权利。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会的维护职能包含着参与职能,也就是说,工会的源头参与是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利益,源头维护才是更有效最根本的维护。因此,要努力推动完善工会源头参与机制,畅通源头参与渠道,加大参与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力度,提高工会话语权,为工会履行维护职能争取更多的资源,为广大职工精准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服务条件和环境。

1.加强政策参与。政策参与是增强工会参与功能的重要环节。工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工会要从全局高度和稳定大局审时度势,敏锐地捕捉到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调整和决策部署,提前介入,主动参与。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掌握职工诉求,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使决策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要重点推动并参与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工资支付、企业民主管理以及就业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坚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有关涉及职工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参与政府有关重大问题的讨论等。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是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等,直接参与基层的民主监督。

2.推动高层参与。高层参与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应当抓住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畅通高层参与渠道,促使工会的建议和主张纳入到党政高层的决策中,为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刚性支撑。在畅通高层参与渠道方面,需要把握好三个渠道:一是畅通党委渠道。建立完善工会定期向党委报告工作制度,取得党委领导对工会工作的重视。二是畅通政府渠道。通过参加本级政府联席会议,与政府职能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畅通人大政协渠道。充分利用本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人代会和政协会议时机,及时提交有关维护职工权益的建议和提案,集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诉求。

第二,大力整合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是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实践中,要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善于借势借力,主动对接整合有利于开展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各方资源,努力把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源用好、用足、用活。

1.整合组织资源。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是党和政府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应当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健全、民意畅通的优势,认真履行《工会法》赋予的四项基本职能,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工作,争取地方党政领导和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与支持。

2.整合政策资源。加强与司法、信访、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机构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衔接,建立与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访和人民法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为职工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推动有法律诉求的困难职工进入政策帮扶援助通道。

3.整合社会资源。以职工法律援助服务和帮扶机构为平台,运用多种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力,联合各方面社会力量,借力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吸引和聚集广泛的社会力量参入到工会法律服务事业上来,助力推动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步入快车道。

4.整合财力资源。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财政补助,通过采取社会捐助、企业资助等一切手段和途径筹措经费,弥补资金不足,为法律维权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第三,强化队伍建设。

1.加快工会法律人才专业化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有力支撑。必须正视法律服务人才匮乏、力量薄弱、机构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等客观现实,采取有效对策,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增强素质的要求,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2.发挥好现有机构和人员的作用。突出抓好岗位历练和在职培训,开辟多样化的培训渠道,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激发专业队伍活力,提升法律干部的履职能力。

3.壮大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以职工帮扶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为基本平台,运用多种形式,创新服务渠道,努力增强工会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凝聚力。通过争取公益性岗位、招募志愿者、购买社会服务等途径,广泛吸纳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法律专家、律师、大学生等社会人员充实到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工会法律服务工作力量。

第四,完善联动机制。加强多方联动合作,是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工会应当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和“大服务、大平台”的理念,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阵地。

1.搭建职工联合维权服务平台。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将工会法律服务纳入政府法律援助管理体系,主动接受政府司法机关的业务指导,从人员、经费等方面取得政府援助支持,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案件受理转送通道,借助政府法律援助资源,为广大职工群众联合开展维权服务。

2.建立多元化解联动机制。联合人社、法院、信访等部门及时化解职工劳动关系矛盾和纠纷问题,坚持“调解先行”原则,切实推进“信调对接”“裁调对接”“诉调对接”工作落实,推动法律援助模式由事后援助向事前援助转变。继续探索“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新路子,按照参与多元化、服务精准化、调解便利化原则,建立诉调对接服务平台体系,共同开展劳动争议案件诉前、诉中调解和诉后答疑工作,最大限度缩短职工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力量共用、良性互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3.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司法、人社、信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交流协商会议,就相关问题进行集体会诊。综合运用协商、调解、疏导、法援等办法,加大对职工上访特别是疑难信访问题的应急处理力度,助力推动有关方面共同做好信访工作。

4.建立维权跨区合作机制。积极探讨省际间职工维权服务合作的方法路子,与有意向的省份签约协助办理职工诉求维权委托协议,逐步实现工会法律服务的跨区合作和职工维权服务的无缝对接。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法治宣传教育,是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应当牢牢把握舆论引导和宣传效应,坚持抓宣传与搞活动齐头并进,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扩大工会法治宣传的有效覆盖面和教育引导力,努力实现工会法治宣传的常态化、品牌化、制度化。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探索组建工会系统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法律服务宣传队,以“尊法守法·携手筑梦”公益法律服务行动为总抓手,推动工会法治宣传教育进企业、进班组、进社区、进工地,努力实现职工法治教育宣传经常化、活动多样化、服务精准化。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篇2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9-19 点击率: 8472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武穴市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一、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武穴市城区共有14家社区,居民户数33840户,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对象4965户,12368人,其中老年群体低保对象3059人,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万元养老服务费,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区居民户数1326户,5026人,60岁以上老人502人,99户低保户中就有21户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丝旋社区居民户数4078户,人口15069人,低保对象321户,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体,低保对象,空巢老人达45人,以上两社区共同点人员密集,文化素质偏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为进一步摸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以上两社区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
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
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8人,占调查数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占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5人,占3.8%;
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2人。
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占1.8%。
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如螺丝旋社区孤老吴治国62岁,小儿麻痹症,他宁愿与其兄弟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这也符合世界通行养老方式。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
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
二、 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
2、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3、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
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4、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
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5、社区养老服务“简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三、 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1、抓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首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武穴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9.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以上,且这种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现今,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再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事业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
民政部门可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
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同时,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
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
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阳光家园、文化室、活动室、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3、抓服务,拓展内涵,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
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
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
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
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
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兑时
券”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4、抓队伍,专兼结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
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既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5、抓领导,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社区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社区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养老
服务体系,落实财政、发改、卫生、国土、民政、体育、文化等部门以及社区所在镇处的责任,实现统一协作,全面推进,督促养老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责任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卫生医疗服务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龄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武穴市民政局 陈平国)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篇3

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及对策
关于营销,我们更多地提到的是个人银行业务营销、信贷营销等。难道服务也需要营销吗?为什么我们矢志不渝地向员工灌输“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而客户投诉屡有发生?为什么当我们作为客户去感触自己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时,连自己都不满意?一、银行业服务营销的基本问题——观念与认识在我国的行业划分上,明确地把银行业划为服务性行业,具有一般服务业的共性,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本质的定义:银行是金融服务企业!西方银行营销理论把银行营销定义为:“向经过选择的客户提供可赢利的银行服务的活动。”这明确地说明了银行是服务机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的新时代”,这是对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为主体的世界经济的替代。而服务目前恰恰是我们国内银行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但这也是真正能够实现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在信息技术引发的金融创新的浪潮中,银行之间试图想通过网点优势、人缘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哪一家银行推出如何先进的金融产品,其它银行都可以推出类似的产品,甚至可以超越最初开发的产品。但惟有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无法模仿的,即使其它银行要跟风,将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只有超越才能凸现其特色!
二、银行业服务营销分析——现状及问题
扫描几个服务现象,藉此检讨一下我们国内银行业的服务现状:

●客户希望一米线内没有人,可是在他办理业务的时候,别的客户不但可以看见他在数钱,甚至就连输入密码都可以看见;
●客户希望银行能够成为他们的理财顾问,为他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可是我们见到客户后,所关心的是怎么向客户推销我们的产品;
●客户希望银行是拥有高科技服务的代表,以最新的技术为客户服务,可我们不是设备出了问题,就是通讯线路有故障,顾客只好干等;
如此现象种种,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目前国内银行服务营销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顾客。银行服务应当做到的是透过更佳的服务,找到顾客索求的价值点,向顾客提供成熟、可信赖和友好的服务,在客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即差别化和个性化问题。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服务实现层次的错位。如果把银行的服务进行层次划分的话,最低层次是便利,其次是效率、尊重、规范,最高层次是一致。而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却集中在做“规范”上,我们各级机构都制订了严格的服务规范,对员工的服务行为、语言等方面作了要求,但就服务的上升规律而言,只有做好了较低层次的,才能做好较高层次的服务。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服务观念滞后。我们应该把客户从进入网点办理业务直到离去的整个过程称为服务,甚至可以延伸到非营业时间提供的电子产品的服务上。前台的服务效率、态度、规范当然算服务,但服务还包括网点的便捷性、门面的档次感、监控设施的完备性、门面空间大小、服务信息、咨询问题时得到答案的及时性与

确定性、辅助设备的运行稳定性、管理者在公众场合的形象等等。服务观念的滞后,严重迟滞了银行业服务的提升。
三、改善银行服务营销——策略及方法
银行业要改善服务营销,就必须在充分把握住服务的本质基础上,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客户需要,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服务策略。1.提高服务的可感知性——服务有形展示策略服务是无形的,通过有形展示,让客户在感官上感受到银行的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引导客户对服务产生合理的期望,促使客户对服务质量产生优质的感觉,同时可以帮助客户识别和改变对银行服务的形象。
提高服务的可感知性,主要是通过客户可以感知的服务硬件来体现:服务环境、服务氛围、服务设施、网络速度、设施的人性化以及人员形象等传达其银行的服务特色,传递其银行服务信息。但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对最细微的有形线索管理要投入积极的关注。2.提高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服务满意策略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是否满意,往往集中在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时刻。这就需要提供服务的员工正确地把握每一个关键时刻,让每一个员工建立起自己的客户服务循环,也就是一张客户经历服务的步骤图,每当客户光顾一次,服务循环就运转一次。在服务过程中,要争取用精练的言辞、简洁的行动构成顾客对服务的一个直接认识,且要形成正面的感觉和判断。客户来到银行办理业务,是带着期望而来的,

我们的服务如果没有达到100%的满意,那就是等于0!3.实施服务质量控制——服务质量管理策略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紧密相关,客户是根据银行服务人员的质量来判断服务质量,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满意。推行服务质量管理,我们可以适当引进制造业的质量控制原则,时间与动作研究,标准化,装配线作业原则等改善服务质量。也可以聘请相关组织,从局部开始对服务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借助外力形成我行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4.做好服务流程再造——服务流程策略银行服务属于高接触度服务,必须对服务的作业顺序,客户互动顺序进行明确化,要把“以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观念彻底转变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根据客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或服务,缩短员工与客户、管理者与员工、管理者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内部合作方式,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切为了客户,这是面向顾客满意的服务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归宿。5、塑造服务企业文化——服务文化策略银行的服务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由于人的千差万别,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会因为心情、身体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到服务,要追求整齐划一的服务“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将标准化服务与员工的个性结合起来,在服务标准的要求中充分彰显出个人服务的魅力,在多元化基础上形成服务共识。塑造银行服务企业文化,需要调整现有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设计各种仪式和活动以增强凝聚力,树立服务明星人物,完

善内部的文化传播网络等。高层管理人员注重服务智能;
中层管理人员注重服务知识;
基层员工注重服务规范。智能用来创新,知识用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塑造银行服务文化中,需要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这样创建的过程就会很迅速,变化就会明显,社会效果更加突出6、完善服务培训机制——服务培训策略在银行的各种培训工作中,缺乏服务培训,加强服务培训是目前银行业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服务培训中,必须以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基础。比如服务技巧的培训,教会员工怎么说话,怎么把话说好。在与客户沟通时,要力求用情绪与语言传达尊重、谦逊、礼貌、帮助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
要培训员工有好的服务习惯,包括:准时、言而有信、承诺要留有余地、做些分外的工作、给客户有选择的机会、把客户看作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应该加强服务精神的培训,就是“无论多大代价、多困难、多费事、多麻烦、有时也要为顾客提供额外服务,仅仅是因为这是应该做的正确之事”。7.把握服务管理的精髓——向员工授权向员工授权,改变员工对整个银行服务管理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融入到为客户服务的行为中。最佳的服务方案是集稳健的服务策略,友善待客的规范和员工有工作的自主权为一体的。向员工授权就是给我们的员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程序,并给员工根据需要决定自己行为权利。如果单纯以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忽略了员工情感,心理方面的需求,不给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那么我们即使制定了最好的摘自《我要公文网》(/>

推荐访问:对策 调研报告 现状及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关于后勤服务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后勤管理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