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5篇)

时间:2023-05-03 14:20:07 浏览量:

篇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申报书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信息化问题上,投入已不是根本问题,设备也不是根本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它目前还是一种花拳绣腿的表演,这是基层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短腿.它突出体现在:缺乏激励机制,信息化设备闲置率高,甚至成为一种华丽的摆设;缺乏评价机制,信息化教学认识模糊,观念错位,甚至成为教师省心省力的便捷途径;缺乏实战效果,信息化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佳,甚至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如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泷泊三小于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又是负责我县“班班通”培训的学校,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经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健全,校园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每个教室配齐“班班通”设施,多媒体教学氛围浓厚,已经完全具备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的物质条件.泷泊三小语文学科教师共有3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2人,小学一级教师3人.2014年,他们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稿件、文章、心得以及制作的课件等各类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篇,省级奖励1篇,市级奖励14篇,县级奖励20余篇.其中刘翠娣老师撰写的《诗意铸就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获国家级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文章发表的有20余人次,是我县实力较强的一支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因而我县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课题在泷泊三小举行.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突出重点,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取决于设备,根本改变在于要建立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对此,我们有必要整合教研、仪电、人事、骨干学校的力量,组织一批骨干教师,把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作为教研的一个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推出几个有指导意义的课堂模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上应该怎么去做.2、攻破难点,用务实的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有欣赏的目光,就一定有精彩的表演;自身的动力要远远胜于外界的推力.因此,我们要用务实的手段激发教师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如我们要为信息管理员正名,把他们作教学骨干来对待,而不是作教辅人员;对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评价,应该更多地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分量,增加信息化教学课堂的课时量;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聘,更多考虑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因素.让我们广大的教师从信息化教学中获得收获成功的快乐.3、打造亮点,用榜样的力量促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榜样的力量更是巨大的.我们着力在泷泊三小试点,力争将三小打造成为如泡桐树小学、香槟小学那样的信息化教学的示范学校,然后全县铺开,这样必能产生一带十、十带百的联动效应.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基本方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较明显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质量.2、遴选一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指导意义的课堂模式.集中语文学科全体教师的智慧,探索出几个具有独创性的有指导意义的课堂模式,且予以定型,形成可以借鉴的经验,然后印发给全县教师学习借鉴,促进全县教师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同时将这些优质的课堂模式及教学范例充实双牌教育网甚至湖南省教育资源网的资源空间,为全县乃至全省教师提供学习的范例.

  3、造就一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型名师,助推三小申报的“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的培训.通过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达标评比,课堂教学后记、反思、论文竞赛等方式,遴选一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上成绩突出的教师,组成名师队伍,力争2015年县三小成功申报“国培计划”.

  4、形成统一样式的小学语文学科教案,供全县小语教师学习借鉴.教案统一格式,且在教案的旁边留有一定空间,让上课教师可以个性化备课,增加自己认为应该要补充的内容;有配套的ppt课件,而且在教案中使用课件的地方要有小字标注该课件使用的方法和用途;教案后要留有较多空白,便于上课教师撰写此教案和制作此课件时应更进一步要完善的意见建议和教学后记.5、拓展全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县教研室为学科教研中心组,以泷泊三小为示范学校,以各学科qq群为教研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形成各年级小学语文学科的全县统一的备课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测.6、课题研究成果结集,面向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教学课例、论文、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等结集出版,既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研究成果的物化,也可用以指导全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可以为其他县市、学校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供借鉴.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12月.

  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参与人员.行政行文,明确教育局参与股室和参与的学校及其职责.召开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培训课题组人员,分配工作.用一天时间,邀请专家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专题报告;听取一中给“国培计划”上示范课的部分老师的案例课及解读;完善并公布第二阶段暨研究课题实施阶段的工作方案.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元月~2015年4月.

  研究小组人员,每人精心准备1-2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例,写好教案,制作好课件,并对课例撰写500字以上的解读;每人撰写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论文.县教研室人员分工研究,形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面能在全县推广的指导性意见.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分年级现场赛课,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课件、案例解读、教学后记评定等级,仪电站对优秀课例摄像,配备教案、课件制成视频.对教师论文评定等级.对优秀课堂教学、教案、课件、案例解读、教学后记、论文予以奖励.人事股对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登记培训学分.县教研室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面能在全县推广的指导性意见及竞赛活动中优秀的教案、后记、反思、课件、论文结集.第四阶段:课题推介阶段.2015年9月(2015年下期开学时).

  开学时,召开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就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训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学后,县教研室带着印制的资料和上示范课的老师,送课下乡,逐校培训,指导做好此项工作.六、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组织领导:

  总负责人: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副组长:业务指导组:技术支持组:人事管理组:课题研究核心组:课题研究参与教师:2、管理:本课题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局长任课题组总负责人,主管领导亲自主抓,任组长,教研室负责业务指导,仪器站负责技术支持,人事股负责教师培训,泷泊三小负责组织实施.3、经费保障:

  教育局在经费上予以适当保障.

篇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背景一: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年月新建落成投入使用,从起始一年级招生,目前,1——6年级个教学班,名学生,有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学校教师在进校前都进行过严格的计算机过关考试,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都比较好、比较高。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氛围浓厚,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骨干队伍。他们勤学肯钻,多次在各级赛课及论文竞赛中或奖,成为本次研究的人力保障。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进行学科个性、学科特色整合模式探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不断积极探索。借助本课题研究这个平台,结合实际,我们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背景二: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臶之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又一次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它将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包括来自教师在内的各自信息,并恰当地选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布。

  背景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并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封闭性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弊端越来越为重视,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

  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不断孕育生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多种教学媒体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的特点,把多种信息快速、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主动地了解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信息,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丰富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因此,本实验研究旨在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力图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三、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要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应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3.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指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

  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着眼于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教育信息传播现象、过程和规律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

  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市、县电教高级教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八、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预备学习阶段(2021.8——2021.10)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具体实施阶段(2021.11——2023.8)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

  制作的重点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总结成果阶段(2023.9——2023.12)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九、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篇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需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以此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2015年的时候,国务院就重点强调了“互联网+”的概念,明确指出“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促使社会经济形成新的发展形态[1]。信息技术主要涉及的是处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多种技术的总称,一般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所谓融合,可以理解为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汇合或者相加,表示的是不同事物演变成一体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理解为在互联网的新发展形态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运用,以此科学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能够被丰富的教学圖片或者生动的教学视频所吸引,从而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其次,有利于创新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作为教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能够有力推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

  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受到影响的各种教学因素的总和。只有当教师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例如,当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由于很多学生虽然品尝过花生的味道,但是却不清楚花生究竟从何而来,花生是如何开花结果以及花生的是长在土里还是水里的等等,教师就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花生从种子到结果

  的动态视频,给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一般,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互联网+”时代,人们接触到的网络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且多样化,同时人们能够很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出示本篇课文的生字词如“鹭、嫌、喙、黛”等生字,并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正确准确拼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游戏化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动画儿歌,让学生跟唱儿歌的形式,来学习新课的生字词等等。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主题单元,精心筛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当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PPT,出示生字词和本课教学目标,然后布置一定的教训任务并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如,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丁香对作者有什么

  影响?你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感悟?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语文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变革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内容丰富、情境多样、引人入胜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全面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优化教学情境、提升交际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交际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条件,调动学生参与交际教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踊跃参与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交际教学相对于小学语文其他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与阅读、识字教学都有明显的联系。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融合阅读教学与交际教学,结合本次课堂教学内容设置部分图片,鼓励学生表达图片中的内容,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

  交际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交际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交际任务活动中,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下进行交际活动,进而掌握不同类型情境下的交际技巧和交际手段,凸显交际教学的导向性特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获取知识并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为独立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也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广泛阅读内容、积累较多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文字提炼总结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基本素养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方式,阅读教学方案应当体现层次性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构建层次化阅读教学方案提供有效手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多种阅读教学情境,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情境,进而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并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作文具有较强的厚积薄发的特征,学生只有做好日常的材料收集与写作技巧积累工作,才可提升个人作文水平,文章写得更加生动、丰富多彩。作文教学通常在阅读教学之后进行。在完成阅读教学阶段后,教师可同样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方式,从阅读教学切入作文教学环节,秉承“趁热打铁”的原则,在学生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点开展作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教师采用信息技

  术播放视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主动性。作文教学强调日积月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将个人认为有用的词、句记录在整理本中,揣摩优美词句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在个人作文中灵活应用作文技巧。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质量显著提升。在作文评阅过程中也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传统作文评阅过程以教师评分、撰写书面评语为主导方式,但在信息技术与评阅过程的融合,教师可以拍摄作文图片上传到教学群组,教学群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看到教师拍摄上传的作文图片,并对作文情况进行评价。参与作文评价的成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学生,体现作文评价的多元性和全面性,有效突破传统评价模式中过于倚仗教师经验的桎梏。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作文制作成课件,在语文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由优秀作文的作者阅读个人作品,在作文教学中还能够获取提升阅读能力的效果。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核心任务,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逐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终究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大识字教学的范围,为识字教学赋予更多的活力因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识字教学。首先可以弥补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事物的转化,使得小学生更加容

  易接受识字教学过程。小学生对于新鲜、活泼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教师结合识字教学要求,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为动画和视频,为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注入更多直观性因素。学生在观看动画、视频物体的基础上,建立对汉字的初步认识,集中精力投入在识字教学场景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汉字的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某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在了解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汉字信息的直观印象,提升汉字识字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的突破点之一在于加强识字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记忆效果更胜一筹。另一个突破点在于课堂识字教学形式,教师开展识字教学时需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各种活动和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也为信息技术的利用指明了方向。教师以课堂识字教学内容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设置辅助识字教学的活动,通过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兴趣。通关游戏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可以与通关游戏方式结合,在识字通关游戏中精心设置关卡,学生能够顺利通关,意味着顺利完成前一阶段的识字任务,有利于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通关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闯关活动,调动认字、识字的积极性,保障识字教学效果。

  智慧课堂理念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扩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将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升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案,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为根本导向,确定学生求知欲望相对强烈的方面以及疑问集中的领域,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凸显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丰富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应用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在掌握学生兴趣点的前提下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融合。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使用路径。智慧课堂系统中提供了随机点名和学生抢答功能,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场景中均可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以“我和XX过一天”课程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题目中的“XX”具体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物,按照教材要求,需要在神话和童话范围内选择人物。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教材要求,在人物选择方面出现方向偏离,就会导致审题层面的错误。利用智慧课堂方式可以及时生成课堂,并通过投票统计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身选择人物的过程,进而发现自身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智慧课堂系统提供了小组PK板控件,为小学语文课堂分组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持。在划分课堂小组后,如果小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可以为该小组增加五角星;反之如果小组存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可以减少小组的五角星。小组五角星评比方式,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智

  慧课堂系统中提供了“学生讲”功能,内置有学生自行讲解操作的空间。学生通过智慧课堂系统的相关功能可以自行讲解操作,体现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重自主与合作导向的融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自主学习与学生之间合作的结合,应用信息技术则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创设有利条件,也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利用信息技术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更高级别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强调学生的听讲和回答,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相对较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基于信息技术建立智慧课堂模式,有助于树立以合作探究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思路,使课堂学习过程更加有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创建学习过程,学生在接收到学习过程任务后自由选择个人学习、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方式上传本人的自主学习过程,也为学生分组讨论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习心得与学习成果的共享。同时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升个人合作意识和能力,思维层次也逐步提升。

  以《梅兰芳蓄须》一课为例具体说明。教师根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布置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默读其中部分自然段,并对默读过的自然段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服务的方式,以及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经历的艰难险阻。此后根据个人总结结果梳理关键词,将关键词填写到表格中并形成个人自主学习清单。学生提交自主学习清单后,教师从中抽取质量较高、相对典型的学习清单,将该部分学习清单内容通过大屏方式共享。学生共同总结

  共享学习清单中关键词的异同点,针对段落关键词的提取开展合作讨论,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在于学习者本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选择学习方式,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评价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导向,注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新型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准确定位自身,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总体来讲,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到小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表现。

  以小学语文习作课程《猜猜他是谁》为例。该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首次写作类课程,在写作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写作并提交写作成果后,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系统批改学生提交的习作;根据批改结果总结学生习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下一次写作教学过程中分析、评价本次写作暴露的问题。写作评价也可以与写作过程同步进行,体现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并将学生优秀习作公开展示,发挥优秀写作成果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交流点评,针对习作提出合理建议,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生对于写作成果中的优美词句,利用信息技术拍照截图;学生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设备保存优秀的作文词句,为今后揣摩遣词造句技巧、在个人习作中灵活应用写作手法奠定基础。

  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开发“微课”资源,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古诗词教学。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就可以发挥“微课”资源的作用,通过“微课”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小学生融入古诗词塑造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芙蓉楼送辛渐》是小学语文古诗词课程之一,体现古人对于友情的珍重。教师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状态为目标,在备课环节制作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微课”视频,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生动体现诗词创作的背景。该诗词中使用到“玉壶”意象,“玉壶”具有毫无瑕疵、纯洁如玉的特征,古人通常使用“玉壶”意象形容纯洁、正直的性格。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播放“微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玉壶”意象的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诗词背景。在“微课”内容中还可以体现秋雨飘落时的肃杀意境,为切入到古诗词中送别友人场景的教学做铺垫。由此可见“微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基本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更加到位。

  2.课文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强调训练点的作用,在课文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定位,大体掌握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随后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结合上述要求制作“微课”,学生通过多次观看“微课”逐步掌握课文内容的精髓。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说明“微课”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课文教学目标之一在于概括小标题,也为教师制作“微课”指明方向。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展示概括小标题的方法以及概括小标题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思路,在掌握文段含义的基础上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进而将其提炼为小标题。

  3.阅读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材料选择全面、丰富,部分课文摘自国内外著名作品,为阅读教学扩展指明方向。以《海的女儿》课程为例,该课文内容节选自《安徒生童话》。教师以《海的女儿》课程为引子,通过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建立对安徒生童话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安徒生童话作品,达到扩展课外阅读范围的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处于逐步推进状态,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篇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大丰市新丰二小

  顾

  全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参与,使语文学习成为绚丽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认知过程,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符合时代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自主发现、积极探索的精神的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说话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三、课题组负责人在课题研究方面已有的实践和经验:

  本人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已有5年时间,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定的研究,参与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2005年、2006年参加了两届“江苏省校校通工程”的培训。本人撰写的电教论文多次获奖,其中的一篇教学案例《美丽的草原》和一篇教研论文《例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发表在全国发行的《中小学电脑报·教研版》上。

  本人也曾担任小学语文教学5年多,也参加过多次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一定了解,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有所领悟。因此,本人希望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四、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含年度完成的工作指标)

  (一)准备阶段:(2006.9--2006.12)学习理论,完成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

  组织老师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的相关理论,并组织老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完成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机构,选择事业心强、素质高,有专业特长的专兼职老师参加。

  (二)实施阶段:(2006.12—2007.12)按照课题方案开展实质性研究,撰写若干方面的阶段性报告。

  2006年12月--2007年3月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教育信息,正确把握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及趋势,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理论研究,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具有特色的研究目标计划,以理论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开展实验研究,写出阶段性的实验报告及总结。

  2007年3月—2007年10月

  把信息技术切实运用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活动,确保计划的落实。在研究中学习相关理论,经常开展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水平,总结实验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进行整体实验研究的检测与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三)结题阶段:(2007.12--2008.6)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论文。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工作报告,请专家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1、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的相关理论,参加市以上的相关培训,提高老师们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与课题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课题设计。

  第二阶段:

  1、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理论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研究目标计划,以理论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2、课题组成员分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内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的策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利用因特网技术提高习作能力等。

  第三阶段

  1、把信息技术切实运用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在研究中学习相关理论。经常开展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水平。

  2、筹建学校内部资源网站,设立“网上课堂、资源共享、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栏目。

  第四阶段

  1、通过理论学习的深入,进而应用于实践,完成教学反思(教后感想、听课感想、评课感想)。

  2、通过反思与实践,设计教学案例。尝试把理论更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借鉴网络资源与他人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并形成教学论文进行成果推广和应用。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

  为本校教师汇编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资料集。

  (2)

  本校教师的全国、省级信息技术合格证书。

  (3)

  课题研究相关计划、报告、总结。

  (4)

  课题研究相关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5)

  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师教学论文集。

  (6)

  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师论文获奖证书。

  (7)

  课题研究相关的学生电子作品集。

  (8)

  课题研究相关的学生获奖证书。

  八、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1、可行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我们硬件、软件、技术范围内能做到的、做我们在普通教师中能推广和认可的。

  2、有效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做老师们经常要做的,做老师们经常想做的,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但不额外增加他们的负担。

  3、易用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与师生的技能水平相结合,做师生们能够做到的,做师生们简单易学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4、精炼性。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做老师们最需要的,做老师们最精选的,条件不成熟时,不搞庞大的资源库,节省人力做好教学服务。

  九、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变化,教师正努力使自己成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激励者。

  2、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自主创作、评价交流,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者,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3、通过课题研究,信息技术的作用有了明显的变化,信息技术由原来的辅助教学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转变为师生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展示合作研究成果的工具。

  十、课题研究中的思考

  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将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带来管理模式、师生角色的重大变化。

  2、网络运用于学校教育,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师生间的关系,将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你输出我接纳”的教学模式,“教师”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信息源。

  3、教师也应成为学校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者。开发基于网络教育需求的资料,超越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去查资料,去论证,去解决问题,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要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缺陷,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它。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整合,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篇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语文教学、融合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数字信息化的网络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冲击着教育教学方式,也不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如何跟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发挥其最大效应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目前,我县正在推行“互联网+自主教育”新的教育模式改革,并建立了学科名师工作室,旨在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研究,带动和推动县域式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助力东风。在这种大环境下,郧西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在教研室领导跟校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一致认为,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恰当融合会提高语文自主课堂教学效率,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好处。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能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较好发挥主

  体性、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如何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研究问题。

  (2)课题的界定a、教育信息化:应用互联网以及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影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等)。b、“融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教育界引用“融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c、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3)国内外研究现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或计算

  机文化)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云平台的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的普及。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电教馆的规划下,许多省份也率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借鉴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许多地方缺乏系统的研究、引领,信息化环境及手段并没有在教育教学上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教学,信息化教育还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4)研究的价值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制高点。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自然,也是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建设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等信息化环境。那么,究竟这些设备在教育教学上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投入产出比如何呢?教育信息化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该如何开展,关键问题有哪些?这些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与利用”包含网络在内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等等,那么,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如何实实在在发挥信息手段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作用?也成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异常迅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化多端,教师很难自己动态适应这些变化的情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并非多多益善,恰到好处地把握信息手段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使用,并不是一挫而就的;网络是把双刃剑,其中的信息良

  莠不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至关重要,但目前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观念、意识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有效的引导。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包括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瓶颈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系统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解决。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与利用”包含网络在内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研究目标、内容a、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开展阅读(包含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b、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更好地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c、教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课前准备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信息手段辅导小学语文教学的性价比。D、资源:掌握每种模式相应支撑资源的体系架构,有效应用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化平台、学习网站、软件等资源并检验资源的有效性、便捷性,不断积累、完善、修改教学资源。e、成果:系统归纳,总结、提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与手段。

  (3)假设及创新研究假设:a、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

  合,是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和Internet信息,有效地辅助教学;借助小学生已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手段,帮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和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的教与学的互动活动。b、深度融合,是指改变课堂教学封闭、信息技术仅作为演示工具的现状,创造性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型的接受为投入型的求索,使教学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亲身感受、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综合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c、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研究,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等创造性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高水平、高效益的整合途径。创新之处:a、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课件”的封闭型教学环境转变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型教学环境。b、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加以信息化整合,重构教与学的模式。c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特别是借助于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从而培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a、发现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深入课堂等方法了解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整合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存在的难度及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b、分析问题: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教材、媒体是整和的三大要素,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误区;再次,分析教材的培养目标与现有学生知识水平的差距。c、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功能及其应用原则;通过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类,找出同一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规律。d、评价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标准(选什么媒体、什么环节用媒体、用多长时间);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资源有效利用、开发与重组情况等进行检验。e、总结推广成果。对实验的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形成科研成果,进而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推广(2)研究实施步骤:本课题从2016年6月份开始进行研究,计划做好如下工作: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a、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初步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b、搞好实验的前测数据收集、搞好统计与分析。c、做好开题工作。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8年6月)a、组织开展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与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实验任务及方法,获得初步信息;c、利用整合进行教师教学的实践和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实践;d、通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学习日记等形式展示归结研究成果,得出有效融合的策略。e、收集数据,总结反思,写出研究报告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2月)a、收集、整理研究资料,集结成论文集、案例集锦等,作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b、交流、总结研究所得,写出高质量的论

  文与研究报告;c、申请评估验收、结题。

  课题编号:1611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

  语文教学

  融合

  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连接宽带网,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班班通”,基本达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一般要

  求,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即研究信息化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深化素质教育。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的研究,能带动学科教学。

  二、课题界定课题名称: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1、研究信息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力。

  3、通过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把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

  4、在恰当的时候,找到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

  三、研究现状1、国外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水平。仔细的分析国外的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的标准主要强调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进课程当中,来帮助学习者获取、分析信息,可以看出该标准还是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具;相比较而言,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则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来定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这项计划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虽不是很具体,但是它是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层面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较详细的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是美国教育技术

  CEO论坛的第

  三年度(2000)报告,该报告具体的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在美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从上面的三项研究不难发现,国际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每项研究的角度有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2、国内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我国学者十分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一种观点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即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种观点则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教具性。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教学用具,更有效的辅助教师的教学,同时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突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从表面看来可能还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则是“大整合”观,强调信息技术应该与课程整体的每个领域进行整合。

  我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是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的整合学科之一。其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推动了该研究的快速发展。1994年,以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全国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的实验研究。1998年,我国首次引进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

  1998年6月

  “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被列入到“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当中。1999年初“课程整合”课题进入了正式的有组织研究阶

  段。2000年10月,陈至立部长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后全国掀起了“课程整合热”。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相关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

  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五、理论依据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班班通”工程的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21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语文教学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挑战,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

  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未来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六、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在新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堂上,充满兴趣,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

  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七、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3、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八、课题实施步骤本课题在2016-2018两年完成。1、2016年9月份,做好《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开题工作,做好实施计划,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2、2017年9月份,结合教学实际,讨论开展教师有关教育信息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应用的培训工作。3、2018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课题编号:2794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 信息技术 课题 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