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时间:2022-05-23 10: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4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篇1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沈伟
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01期

        摘 要;信息技术是支持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工具。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时,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时代特色。这里的时代特色,就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在高中学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弱于教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们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借用这种教育环境,为我们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輔助。将历史知识的故事性展示给学生,将历史知识人文性纳入学生的成长体系,将历史知识的思想性,直观地进行解读。本文中,笔者就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857.3,G424.21,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1-0019-01

        作为高中历史教育者,笔者认为,在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实践时,我们既有吸引学生的学科资源,也有帮助学生思考社会发展促使人类进步的思想方法。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极强的人文性,思想性。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才能使历史学科教学发挥出价值。那么在高中学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变得成熟呢?如何让高中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学习者呢?笔者认为,就要找到适宜的学习工具。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我们构建高效化课堂,培养新型人才的主要工具。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个性化的展示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凭借的教学资源主要就是教材。这种文本式的教学资源,虽然插入了一些图画,教师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但是在展示给学生过程中,往往不够直观。如何才能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握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涵。仅仅凭借我们的语言,仅仅借助文本和图片实施教学活动,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笔者建议,我们要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解放军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时,就可先播放相关的历史录像资料,再为学生演示教师自制的有关于解放军挺进中原与三大战役的地图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答解放军确定反攻方向、三大主力开展品字形进攻战略等问题,一步一步地演示,将实战进程模拟出来,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自然而然掌握重要知识点。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唯有看影视剧才能获得的地图动态表现,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亲自动手,从指挥战争的角度指挥地图运作进程,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并牢固掌握相关的史料,在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同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历史的高昂热情。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篇2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这次学习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专家对当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中的都是角色的转换进行深刻分析;
有对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技巧解答;
有课堂实录;
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本次培训,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众多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讲座,让我们从各个层面更新理念,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新知识、新技术。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却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对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课堂教学的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大数据时代下要有互联网思维

今天的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里,手机、电脑、网络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就是他们从小注定的生存方式。这些孩子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等与多年前的学生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果说,电脑和多媒体变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数字终端和互联网将会是下一波变革教学、颠覆课堂的强大外力。

2015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和政府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在随后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沉思与具体着手的方向,“互联网+”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当代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环境下,对学校价值链乃至整个教学生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而我们,在面对信息化的大风刮起来时,不要寄希望于自己被吹起来,而要创新教学、革新学习,立足于在没风的时候,自己也能飞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下,冷静思考:教育信息化下我之未来;
互联网环境下我之存在;
微时代当道下我之忐忑;
云计算技术下我之变化……当前以及未来,教育将变得随处可见、随处可教、随处可学,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头脑中建立起互联网思维,每一位教师都应相信,只要有利于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成为学习的新模式。

二、教育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

当前教师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线教育、慕课、翻转课堂、云端教学等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教育模式不断挑战和改变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关注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学习,以促进教师教学实践。

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网络从思维与习惯上正在重构整个社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知识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周雄俊教授的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虽是戏谑之语,却也道出了当前社会的学习现实。但是,数字化的学习,应当如何学习?

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的优点,而当前网络时代下,数字化的学习虽快捷,却也存在着不可轻视的不足:碎片化。数字化的学习存在着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过程碎片化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可用的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至于内化于心。

周教授在报告的同时,还向老师们介绍了几种推送技术、数据交换工具以及教学中常用的APP软件,从实例中解释了“当改革无法触动教育,技术会触动它”的观点,描述了技术的作用将会从一般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转向为改变学的过程与方法的结构性变化,为我们呈现了未来的学习环境、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学生,从而提出了当前社会的数字化危机,为不会用科技、不愿用科技的传统教师敲响了时代的警钟。

三、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张渝江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圣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介绍,向老师们解释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异同点,深刻解答了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富媒体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由三位优秀教师带来的精彩展示课无疑是对科技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最好诠释。微课的导入,为学生构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小组合作解疑答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例题教学,通过电子书包进行解题练习,巩固知识,获得全面提升。几节展示课完美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展示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知识建构平台等优越性和现代化课堂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利用好优质学习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模式,革新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优质资源进行学习的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能力是我们当前所应思考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资源产物,实现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中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篇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作者:姚晓敬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8年第09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变成了大势所趋,那么,如何高效地在现代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成了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题的案例,在本文中谈谈我的认识。

        一、信息技術与课堂融合的现状

        1.呼吁声大,实际执行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慢慢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很多学校积极响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更快地接受并运用新型课堂模式。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技术中看不中用,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得实在,从思想上不愿接受。同时,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执行力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有些教师认识较片面

        有些教师浅显地认为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是融入信息技术;
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虽能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们仅对新型教学方式感到好奇。久而久之,不仅学生们容易倦怠,教师的教学思维也会缺乏新颖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定期培训考核

        多媒体种类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学校要定期请专业人员做相关培训,不定时抽查,及时了解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通过培训与考核,教师便能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自然会接受并重视起来。

        2.交流心得

        网络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平台。但信息量过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使忙碌在一线的教师们无暇选择,无从下手。建议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推荐、共享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交流困惑,得到专业的帮助,以便在教学中更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

        3.课前充分准备,课后深度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双手,给教师提供了更多课堂资源,让教师们在使用时选择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相应的,教师应根据课堂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信息技术是否得到高效利用?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积极性如何?

        三、个人心得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活跃了教学气氛,短时间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教学过程生动高效。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

        1.看图引导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感官刺激下最大限度地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理解“华灯高照”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华灯是什么样的灯?”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张长安街夜景图。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配以准确的描述,问题便迎刃而解。

        2.视频助记

        《故宫博物院》原本是一篇广播稿,里面有很多关于古建筑和园林的专业术语,诸如“梁枋”“藻井”“中轴线”“垂脊”等,学生理解起来极其困难。备课时,我选取了CCTV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故宫》的若干片段,不仅使学生们直观了解到紫禁城的建造始末、规模及各个宫殿的形制,还调动了学生们对国学和建筑学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立志要像蒯祥、样式雷那样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建筑。

        3.古风朗读

        《静夜思》配上古琴曲《忆故人》,一首“思”,一曲“忆”,结合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司马相如的《凤求凰》,诗琴合一更能体现古风,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词曲的精妙。中国文字若能和着琴音、伴着园林精舍,则更能体现其无尽的魅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国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软件和App助教

        “一起网”“作业盒子”“微助教”等网站和App不仅可以协助教师出考题、批改作业、统计成绩、掌握学情,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层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当成单纯的教学辅助手段,也不是把信息技术当成学习对象,而是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将之作为一种情感激励方式,创建一种新型教学环境。此时,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化为一种隐形的力量来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知识加工能力、知识利用能力、互助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总结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诸多便利。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使传统的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变成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悄然改变——教师由最初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知识组织者。

        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会更自然、深入、圆融!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篇4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
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过去以班为单位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再适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相互讨论、师生间沟通交流和研讨、班级面授等多种组合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应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学生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不但能助推自己的学习,而且也能推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新的组织形式有:①个性化学习:学习笔记、标签思维导图、WIKI、词汇表;
②小组学习: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网上聊天MSN、QQ、电子白板、学习小组、文件共享、学生个人网页、虚拟教室、博客、RSS 订阅;
③统一学习:课堂模块、工作坊等。

(3)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一些动态图象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这样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掌握。

实现教学内容形式创新的功能有:①课程内容功能:网络学习资源、音视频讲座、流媒体课件、补充材料连接、课程网站搜索工具。②可选择学习模式:单元学习模式、学习周模式。

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个人经验,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习。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与学关系的创新。学生是教与学关系的主体。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将会给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信息技术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也把每一所学校推到了风尖浪口上。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是实现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 普及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研活动,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工具。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

(二)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运用于学科教学当中,有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教学过程在各种资源的组合下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要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3]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当中。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具有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创新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科学、全面地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4]在现代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信息技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提倡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我们要把实现教育信息化,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让电脑代替教师上课,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育信息化应从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多方面理解,即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跨域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展示出更美好的前景。

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和自觉,教师不再充当信息的主要给予者与学习主导者的角色,他将成为学生的辅导者与支持者。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不快、范围狭窄,制约了信息量的扩充。那么,怎样在较短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量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呢?答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速度较快,知识面广,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以空间教学为切入点,全方位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新模式。按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个人学习空间促进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学校构建图表化模块式的课程,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建立实施体系、服务体系、评估体系等。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服务体系”的网站完成技术交流、在线问答、案例下载、学生反馈等活动,鼓励广大教师进行课程开发。

二是依托个人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转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学生自发组织项目开发小组,小组独立地、主动地承担实际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空间进行及时沟通交流互动和互评,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是利用个人学习空间打造3G 实景教学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学校选聘工程师、技师和操作能手作为现场教员,通过3G 技术以视频方式将现场的工作环境实时呈现在课堂上,并在实景教学现场中向学生讲解操作流程和方法,实现了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员与课堂师生的交流互动,克服了“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教学效率将会极大地提高。

四是以个人学习空间为载体,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去,形成了人人都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和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五、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IT 设备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把实现教育信息化,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让电脑代替教师上课,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育信息化应从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多方面理解,即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跨域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5]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展示出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12,(8).

[2]王柯敏.湖南: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J].中国教育网络,2012,(9).

[3]李子运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 中国远程教育,2001( 5) .

[4]董建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8.

[5]郑芳. 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J]. 信息技术教育,2006( 4) .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浅谈 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