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八斗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思想汇报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范文推荐)

时间:2022-05-22 11: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3篇

第一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作者:刘燕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很好的一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还能够通过提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兴趣;提问;新颖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课堂就像平静的湖面,毫无生气。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恰当的课堂提问就好像给平静的湖面扔下一块巨石,顿时就在学生心中荡起无限的思维的涟漪,让学生成为“好知者”,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积极投入数学的学习中。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程的,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给学生讲老师能够读懂你们的心,猜中你们心里在想什么,只要你们按老师的要求和步骤计算出一个数,不能够轻松“读”出每人的年龄。学生都说不可能,肯定是假的。这时,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先乘以3再减去7,然后再除以2,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出自己计算的结果,有的说19,有的说17.5,有的说16,我给学生公布结果,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5,14和13,学生都睁大自己的眼睛,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我趁机问,同学们想知道秘诀吗?想自己也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吗?学生都说想学,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接着开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就变得轻松了。

        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具有新颖性

        课堂内提问,不能总是书本上的东西,长期下去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无聊至极。课堂提问还需要具有新颖性,让学生看到问题,觉得眼前一亮,有想要立即解决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才会让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答中。比如,在教学“矩形面积最大值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第二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技巧
作者:陈俊玲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 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合理而巧妙的发问是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当的提问,能使深奥的问题迎刃而解,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思考,开发其潜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教学;
提问【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55-02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而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一、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二、提问的思考性如果提出的问题大多能用“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来解答的话,那就毫无效果。提问应能尽量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教“圆的面积”时,我组织学生自己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让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三、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在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我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
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五、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计算”时,课堂时间过半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圆的周长。正当学生们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我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问题:计算直径为20厘米的半圆周长是多少厘米。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3.14×20÷2=31.4(厘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我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我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半圆周长等于圆周长一半与直径的和),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但不论是哪种提问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其较轻松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就是可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學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第三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
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好的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所提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筋来探索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随意的发问,以至学生不动脑筋的随口唱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地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以免偏离课堂教学中心,答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例如,某年轻的女教师为一年级的孩子上《认识8》这样一堂数学课。从认识1到认识7,教法大都类似。为突出新意,老师一开课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象形。
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生:像杨树师:不对生:李树
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生:榕树
师:(着急地)不是这个树,是那个数


生:(茫然地)„„..
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生:(哦),8
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
的。在生动的形象和教师语言提示面前,他们不能明确地判断:数学课学的是“数”而不是“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如果一开始将问题设成“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数,看看老师的手的形状,像哪一个数?”,这样提示清楚、目标明确,或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教与学的过程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学习。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问“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问“你能说一个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吗?”再如有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谁先到达终点呢?并说说这样猜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能让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讨论起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3.课堂提问要有适度性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问频率的适度,问题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而有效地思考,从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科学适度。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

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2]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要提问的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上课开始。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过于简单。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更有利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综合概括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果提问过难过偏,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难以把握和接受,甚至思维脱轨、停滞,造成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学习效果,实在是“适得其反”!
4.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难以预料的现象。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例如,在复习比例的意义时,出示4/6=2/3,问:“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可是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还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分数化简”。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马上灵机一变,针对性地提问:“①我们在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简)。②如果等于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时,是什么意思?(是4与6的比的比值)。③等号前后都看作分数时,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简)。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提问要有猜测性
所谓猜测性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是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
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
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是急切地盼望证实,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加强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侯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
然后动手实验,分别用两根木棒,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等小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用三、六、九根小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
而用二、四、五、七、八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小棒个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相反,就不能被3整除。学生们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以猜激疑,以疑促试,从试中发现了规律,这样获取知识,当然理解得深,记忆得牢。
猜测式提问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为能正确猜测奠定知识基础。其次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发现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6.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例如:教“几倍求和(差应用题”时,小明今年9岁,陈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陈老师与小明共多少岁?
齐读题目后,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题目中你能得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②你能把这些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③观看线段图,要求共有多少岁?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④现在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⑤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⑥能否将这两式子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应用题的分析,得到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示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3]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红红蓝黄
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2/5;
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
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
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迫使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答案: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1/3;
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1/4;
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1/4;
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1/4。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1.在知识内在联系处提问。
美国的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应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是否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应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巧妙地设置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先出示以下铺垫题:①修一段长600米的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完成任务?②修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计算后,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工作总量不同,工作时间却相同?②第一小题已把工作总量告诉了我们,第二小题没有告诉我们,这里应把工作总量看作什么?③合修的天数与工作总量有没有关系?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可看作“1”的道理。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原来的一般应用题变换为分数应用题中的工作问题,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在知识关键处提问。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在教学“倒数认识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在学生归纳了概念后教师可以提以下问题:①你对概念是怎样理解的?②和为1,差为1,商为1的两个数能不能也叫互为倒数?③这里的“两个数”包含了哪些数?④1有倒数,0呢?⑤你对“互质”是怎样理解的?由于问题提得关键,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的深,记得牢。[4]
3.在相似易混淆处设问。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形状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相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应用。教师在此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前者要除以2,后者不除呢?通过学生对比,分清各自图形的计算公式,熟练掌握。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笔算之前,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的笔算,由于相同数位对齐必定会使末位对齐,因而形成思维定势。到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出现数位对齐上的错误。教师要提出对比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以加深数位对齐的理解,促进数学知识的正向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

4.在知识的规律处提问。教学时抓住教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如在教学“分数小数互化”时,老师先让学生将几个分数如5/10、17/30、13/20、1/4、5/9、2/25、2/23化成小数,再观察结果、寻找它们规律,然后教师提问:①在这些分数中哪些分数的分子能被分母除尽?②把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能找到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吗?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找到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5.在知识的疑难处提问。在强化新知的练习反馈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错误,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分析错误原因,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时,先用小黑板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然后设问:①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②观察这些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③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④直角三角形有几个直角,钝角三角形有几个钝角,各有几个锐角?再让学生把小黑板上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最后讨论归纳出三角形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结论。
三、因材施“问”、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教学要以人为本”,课堂上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本着人人参与的宗旨,因人而异,因材施“问”,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有愿望来思考、来回答。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对象”。那么所提问题究竟让哪位学生或哪些学生回答更合适呢?一种是按照教学意图来选择,根据不同的意图,有些问题可让好生回答,而有些可找差生(或中等生)回答,有时所提问题只让一两名学生,而有时却要让更多学生回答,指名答问时要按“差——中——好”顺序进行,而有时则可相反;
另一种是按照问题难度来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本内容,可选择中差生回答,而对知识难度较高可选择优、良生回答;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课堂中情况纷繁复杂,变化不定,提问后教师要做到审时度势。针对各种情况机智地作出选择。如:一个问题连续找了几个差生(经过启发后)都答不对时,就要立即到中等生或优等生中重新选择;
当一个问题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还有学生要求回答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满足他们的发言欲,在他们的发言中也许有突破性的答案。再如,问题呈现后,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时,要及时给予指名,提高他们的发言积极性。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光是老师要问的巧、问的妙,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会提出疑问,发掘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学“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已掌握,“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没有”。真没有问题吗?那我来问个问题:为什么差一定时,两种相关联的量不能成正比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五、课堂提问要注意言行举止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老师或同学商量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象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隔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提问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旁边或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上面或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
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手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善意亲切的微笑、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六、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在提问时,教师要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
强调学生的观察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见解;
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对学生的失误,教师可超前性的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恍然大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抓住时机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畏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5]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教师熟练的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和技巧,在课堂上提问做到巧妙。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枫琴,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小学教学参考》[2]龙梅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
[3]苏秀珍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4]柯尊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5]杨康宁,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先锋网


推荐访问:课堂 浅谈 初中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猜你喜欢